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中西醫整合療法建功!治療腦麻和兒童發展遲緩有奇效

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11月04日06:00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
早期治療、持續介入,中醫與西醫攜手合作,不僅能改善孩子的生活品質,也能減輕家庭長期的照護壓力。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一名1歲女嬰因車禍造成顱骨骨折與腦出血、有嚴重腦損傷;另一名6歲早產男童因水腦合併腦性麻痺,造成左側肢體僵硬與步態不穩,必須定期施打肉毒桿菌控制下肢過度張力,否則會影響行走與復健。這兩例個案在經過奇美醫院的西醫治療後,搭配中醫部醫師的針灸和藥物協助,大腦功能都逐漸恢復,日常活動能力也大幅提升。

早產是主因!腦性麻痺盛行率高,動作障礙影響兒童發展

腦性麻痺是兒童常見的發展性神經疾病之一,主要特徵是「非進行性腦損傷」,常因早產、周產期缺氧、新生兒腦室內出血、周腦室白質軟化症、感染或頭部外傷所致。

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莊照宇說明,每年國內新增約300位腦麻病人,其中早產是最重要的危險因子。研究指出,出生週數愈小,腦傷與併發症的風險愈高。

腦性麻痺的特徵是肢體出現高張力(僵直難活動)或低張力(軟癱無力),影響孩童的粗細動作發展,甚至伴隨智力、語言、認知與感覺功能障礙,這些症狀都嚴重影響孩童的學習、生活與家庭照護品質。

中西醫整合治療腦麻兒 中醫針藥助腦神經修復

莊照宇中醫師指出,中醫觀點中,小兒腦性麻痺類似典籍記載的「五遲」(立遲、行遲、髮遲、齒遲、語遲)、「五軟」(頭項軟、口軟、手軟、足軟、肌肉軟)以及「五硬」(頸硬、腰硬、手硬、腳硬、肉硬)。

所以中醫治療上,強調「針藥並用、內外兼治」,核心理念是健脾益腎、通督醒腦,促進腦神經修復。治療方法在臨床上可根據個別患童的需求靈活組合,達到達到「針藥並用、通督醒腦」的療效,改善運動功能、提升免疫力與促進全身發展:

  • 頭皮針:針對不同腦區進行刺激,增強神經傳導與可塑性。
  • 體針或雷射針灸:改善肌肉痙攣張力,提升肢體靈活度。
  • 中藥調理:益氣活血、化痰熄風,促進腦部循環,同時改善腸胃吸收與免疫力。
  • 推拿與小兒按摩:放鬆肌群,提升動作協調與平衡。
  • 艾灸與藥浴:改善血液循環,減少四肢僵硬。

中西醫合療病童狀況好轉 家長滿懷感謝

這兩個案例經過中西醫合療後,病況大為改善。1歲車禍導致腦麻的女嬰,經過西醫治療搭配中醫的頭皮針和中藥調理,意識逐漸恢復,吞嚥與消化明顯改善並移除鼻胃管後能正常進食,不再頻繁嗆咳。

原本擔心女嬰會因為腦傷後續動作及語言發展,出院後經過中醫針藥並用治療,配合西醫復健訓練,女嬰四肢張力問題減少,肢體活動度提升,且隨著腦部認知逐步恢復,女嬰已能牙牙學語,語言穩定發展中。

另一名早產男童,在經過針灸和藥調理脾胃,一年後男童整體肌張力控制良好,跌倒次數大幅減少,不再需要打肉毒桿菌治療,而且敏性鼻炎與反覆感冒也獲得改善,胃口與腸胃吸收明顯進步,身高體重的成長曲線持續上升,母親備感欣慰。

腦發育具高度可塑性!中西醫復健「早期介入」看見希望

莊照宇中醫師表示,腦性麻痺是「非進行性」疾病,但兒童的大腦在發育過程中具有高度可塑性,因此早期介入治療效果最佳。

不過中醫治療的目的並非取代西醫,而是與西醫復健醫學形成互補,用針灸、藥物調理身體,配合傳統西醫復健物理、職能與語言治療等早期療育課程,達到1+1大於2的效果,讓患童能在跨領域整合下獲得最大治療效益。

莊照宇中醫師也呼籲,早期治療、持續介入,中醫與西醫攜手合作,不僅能改善孩子的生活品質,也能減輕家庭長期的照護壓力,讓孩子與家庭一同看見希望。

【延伸閱讀】

中西醫合併治療三陰性乳癌 助病人克服副作用、順利走完化療療程

常覺得累、頭暈?男子確診急性血癌 中西醫合攻穩定抗癌

加入【健康醫療網】Line@好友,天天關注您健康!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3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4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5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06

不是害羞也不是不會社交!內向者分成4種 先搞懂你是哪一型

健康醫療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