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住一起,卻能更盡孝!退休老師的選擇,讓太太和爸媽不再尷尬:「這距離」才是最溫柔的陪伴
作者 : 林黛羚
圖片 : Shutterstock(示意圖非當事人)、原點出版社提供
在我們一路長大的時候,父母總是那座不曾移動的山,默默守著家的方向。直到有一天,我們發現,他們的腳步變慢了,身影不再挺拔,那份安穩也需要我們去守護。
爸媽老後該住哪裡?和誰住,才最剛好?不是非得同住才叫親近。也許,是一站公車的距離、一條熟悉的街道、一段可以走過去的路,就能讓彼此放心,也保有各自的呼吸空間。
像一座悄悄佈局的家族村落,藏在都市的縫隙裡,親情仍舊緊緊相連,卻不再擁擠。家的模樣,不是一種形式,而是彼此願意靠近的心意。只要安心,哪裡都是家。
建立隱形的家族村落,步行可到的距離更合適
如今,我們常常遇到一個狀況,原本已經擁有自己的小家庭與生活習慣,面對老家逐漸高齡的父母,卻又希望能夠就近照顧。
此時,可以先評估父母的健康程度,以及行動能力。倘若父母雖然年歲已高,但身體保養得宜,也能自己料理三餐,甚至擁有自己的嗜好,那麼,拉開一點距離,以步行可達,甚至只有一站的距離,應該是一個更好的折衷方式。
這樣的狀況,以父母長輩為軸心,近似衛星式的居住型態,更可說是另一種家族社區的概念。
隔一個公車站的距離
多年來致力於研究老人住宅的陳政雄教授,深知「距離就是美」的重要性。他認為並非所有家庭都適合兩代或三代同堂,因為每個家庭相處的默契與融洽度不盡相同,頻率不合就別勉強。
「有些長輩不太拿捏界線、你家就是我家,住的太近容易有衝突,樓上、隔壁、同一條街都不太妥。」他說,「長輩住樓上、你住樓下,你煮個香濃的麻油雞湯、香味四溢,是要請他下樓來吃、還是端上去給他吃?也許你只想一個人靜靜品嚐,但他聞到又作何感想?」
我也聽過屋主太太與公婆住在同一條街,夏天炎熱,她在家中只穿短褲跟薄背心,有鑰匙的婆婆事前沒通知就直接闖入,十分尷尬。
「我家跟父母家隔一站的距離。」一位退休的高中老師,說服了八十多歲的父母,從美濃鄉下搬來高雄,以便就近照顧。由於父母親勤儉持家慣了,與重視生活享受的太太價值觀天差地遠。若住太近、母親很可能像走廚房一樣說來就來,乾脆他幫爸媽找下一站,「我家住三信家商站、我幫爸媽在五塊厝站找到一間租屋。兩者之間搭公車一兩分鐘就到了。」
他每天上午九點搭公車到父母家,帶著母親出門採購當日食材,買回來後幫忙挑菜、洗菜,母親在做菜的同時,他就陪父親閒話家常。三人吃完中餐、等爸媽午睡了他才離開。如此一來,即使沒住一起,父母仍能感受到他的陪伴,而太太也不需與公婆有太頻繁的互動。
親朋好友都住同一建案或同一社區
又或者,也可以住在同一社區建案、同一鄰里。職能治療師小莉,她跟妹妹、還有表妹都住在林口同一社區大樓。她與妹妹住A棟小坪數、是相鄰的兩戶,表妹有結婚生子,住在B棟大坪數。
表妹是家庭主婦,每天都開伙,小莉與妹妹幾乎每天都過去吃晚餐、吃完飯陪姪子們玩一下再回A棟。姊妹倆有彼此的鑰匙,有時小莉要加班,妹妹就幫她餵狗溜狗。
也有原本住在台北老社區的四、五位鄰居,老家在都更後賣掉、相約搬到桃園的同一個新建案住。要聚會時,就約在大樓的麻將間、閱讀室或公共交誼廳等公設,十分方便。
隱藏的家族村:五姊妹15分鐘內可見面
我的老友雅蘭則與她五個姊妹的家庭住在同一鄰里,彼此的家就在台北市中心,「步行」約五到十分鐘可達,是的沒錯,走路就可到,週一到週五,五姊妹家庭都到媽媽家吃晚餐,由於人數眾多、來吃飯的時間不定,媽媽會預留一些菜給第二批回來的家人,有時七點半、九點再一次。
也因為母親身負備餐重任,雖然父親已過世,持續參與女兒女婿及孫子們的生活、剛好可以轉移焦點、緩解心中對老伴的思念。
從防災觀點來看,不住同一棟還有一個好處。火災、停電、停水……不會全部遭殃。雅蘭住的公寓曾經臨時維修而停電停水,她帶著家人去另一個姊妹家借住一晚,「隨時都有支援讓人感到安心。」
這樣的型態在他們上一輩就已經悄然成形。當初從南部北上找工作的父親,率先落腳在台北中山區,之後從南部上來的姑姑、叔叔,也都以這裡為定居地,即便之後結婚,他們另一 半的兄弟姊妹日後北上,也都選擇了這塊有熟識親人的區域,說他們是隱藏在都市中的家族村,一點也不為過。
關於老年遷居,我們可以這樣想
只要感到安心,即使是租的也可以。
面對年老的居所問題,不拘泥於非得自己的房子不可,重點在於有沒有「家」的感受。
日本居家安寧醫師小笠原的《可喜可賀的臨終》書中,提到六十五歲獨居的女士谷秀子,在癌細胞轉移後,決定在小笠原診所附近租了間公寓,方便診所就近進行安寧居家療護。櫻花開了,護士們還帶著谷秀子到公園看櫻花、人生的最後階段她露出燦爛的笑容。溫暖而無痛的居家療護,取代了冰冷的醫院,谷秀子最後心滿意足的離世。
小笠原在書中強調,不管是住慣的那個家、租來的房子或安養機構,只要當事人認為是自己的「居所」,就等於是這個人身心放鬆的空間,也就是「家」了。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摘自《讓家照顧你的後半輩子:住得好,住到老!共居思考、空間微調整,打造可以陪你到老的家》原點出版,林黛羚著)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省錢防老」大錯特錯!熟齡權威:越節儉,大腦老越快!為自己「浪費」才能讓子孫真正孝順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