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倚賴美國恐被出賣?郭岱君提蔣介石「當年省思」:台灣沒資格和烏克蘭相比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18日在7名歐洲領袖陪同下,第二次進入白宮與美國總統川普會面,商談俄烏戰爭事宜。對此,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郭岱君在風傳媒節目《下班國際線》中表示,烏克蘭的種種已經夠讓台灣驚心動魄,而台灣還沒有如烏克蘭的條件談判,烏克蘭的教訓告訴台灣美國並不可靠,台灣只能靠發揮自己的長處發揮,台灣應尋求更多的資源、奧援,而非一個個切割。
郭岱君直言,台灣根本沒有資格何烏克蘭相比擬,烏克蘭本就是個世界公認的獨立國家,且烏克蘭領土是台灣的17倍大,烏克蘭的人民也比台灣多1.5倍。且烏克蘭是東歐重要軍火工業的地方,工業非常發達,烏克蘭軍隊何人民的戰鬥性非常強;反觀台灣,幾乎沒有自己的軍火工業。此外,烏克蘭戰爭時人民可以往歐洲逃難,台灣人民根本沒有地方逃,且烏克蘭對抗蘇俄有法理的正當性,也有國際社會當年對烏克蘭做保障的正當性,即便如此仍不可靠,根本不能仰賴其他國家。美國當時對烏克蘭信誓旦旦進行各種保證,一旦政權更替,就完全不作數了,現在美國等於是壓著烏克蘭向俄羅斯妥協。
澤倫斯基第二次進入白宮雖有歐洲各國領袖陪同,但是態度反而更尊敬和客氣。對此,風傳媒兩岸中心主任張鈞凱指出,歐洲、澤倫斯基和川普本身恐怕處於異床異夢的狀態,川普對待烏克蘭的方式展現出美國的本質,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家利益,不能把自己的情感過度投射在別人身上。郭岱君先前在長峰基金會演講提到,蔣介石政府敗退到台灣後,經歷一番改革圖治,並反省了和美國間的關係。
張鈞凱續指,國共內戰起初中美為同盟,美國給國民黨許多支持,但後來明明中華民國和美國是二戰的同盟國,美國卻去扶植軸心國的日本,因為美國發現中華民國形勢漸弱,故而要盡快扶植新的國家幫助圍堵蘇聯擴張,美國就把資源全部 轉到日本,美國國務院還立刻發表對華白皮書,實際上就是放棄了中華民國政府,轉而扶植一個侵略亞洲的敵國,讓其經濟快速發展。從歷史來看,可見當年美國對待兩蔣政府的不可靠,然而現在台灣沒有從歷史學到教訓,而是用一個跪得更低的姿態,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到美國的籃子裡,這就是台灣的危機所在。
烏克蘭有歐盟大國領袖撐腰 台灣孤身隻影不該一邊倒倚美
郭岱君表示,看歷史不只是緬懷過去,更重要的是在歷史中得到教訓,並習得智慧。80年前的對日抗戰是場壯大慘烈的戰爭,牽動上億人民,而因那場戰爭,使得中國共產黨在戰爭中狀大,戰爭結束後中共已經可以挑戰國民黨,後來才發生國共內戰。而對日抗戰的雅爾達密約使得國民政府無法收回東北,整個東北被蘇聯控制,並支援共產黨,進而影響了國共內戰的成敗。現在要做的不是譴責日本人,因為那已是上一代的事情,現在的日本人和抗戰並無關係,主要是要觀察台灣在抗戰中擔任什麼角色。台灣起初是日本殖民地,許多台灣人被日本徵兵參加抗戰,同時台灣也受到盟軍轟炸。勝利後因中華民國的關係收回台灣,蔣介石抗戰期間在日記中經常提到,抗戰的目的是收回東北和台灣,所以蔣介石在開羅會議和羅斯福表示,抗戰勝利後中華民國要收回東北和台灣,故而才會有後來台灣的建設。
郭岱君指出,澤倫斯基第一次去華府是備受羞辱,這一次去有歐盟的幾個大國的領袖陪同,但台灣完全沒有如此的待遇。抗戰對台灣影響太大,對台灣三代人的命運造成影響,而這場戰爭帶給台灣的教訓是,台灣要自立自強,發揮自己的所長,而不要得罪他國,尤其一邊倒的依靠美國。(推薦閱讀)賴清德抗戰終戰立場為何?郭岱君點出台灣「保護傘」:執意切割對台不幸
張鈞凱補充,抗戰是一種警惕,當年二戰歐洲戰場的興起是因法西斯主義的擴張,東方戰場興起則是因日本軍國主義的蔓延,嚴格來說中國是二戰中抵抗最久的國家,犧牲巨大。不論是法西斯主義或是軍國主義,都存在些許種族主義的味道,從歷史觀察當年思想的萌芽,才導致後來的危險和慘絕人寰的歷史事件。現在對於台灣和世界而言應警惕的是,這些人類的悲劇不應重蹈覆轍,當危險的思想正在復萌時,應從歷史中習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