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公投同意票430萬但投票率僅三成 黃國昌拋修《公投法》 童子賢喊雖敗猶榮
台灣民眾黨推動的「核三延役」公投23日完成開票,最終獲得433.22萬張同意票,遠遠超過不同意票的150.86萬張,比例高達74.2%比25.8%。然而,由於整體投票率僅約三成,未能跨越《公投法》規定的25%同意票門檻,公投最終未能通過。
雖然結果未達法定門檻,但支持方普遍強調「意義大於形式」。民眾黨主席黃國昌高喊將推動修法,打破「鳥籠公投」;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則認為「雖敗猶榮」,同意票大幅領先已展現民意主流。
童子賢:敗於投票率,但已是一場光榮之役
身兼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在得知結果後第一時間表示,公投雖未通過,但已展現台灣社會對核能的高度支持。
他指出,即便未跨越門檻,同意票仍以433萬票遙遙領先反對方的150萬票,比例達74.2%比25.8%,足以顯示核能續存已成為社會主流。尤其在核三廠所在地屏東恆春,居民也投下高比例同意票,更戳破「地方反核」的說法。
童子賢進一步強調,核能符合國際趨勢,有助於減碳與降低PM2.5,不僅提升國民健康,還能壓低電價,減輕家庭負擔;對於以穩定供電為命脈的科技產業而言,核電更是維持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努力過就是光榮,雖然敗於投票率不足,但這是一次讓台灣民意被看見的勝利。」童子賢說,並呼籲政府務實調整能源政策。
黃國昌:人民已經選擇,政府應謙卑聆聽
台灣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則在晚間發表談話,感謝超過430萬名公民投下同意票。他指出,這場公投已為台灣能源轉型揭開歷史新頁,也證明民進黨必須徹底檢討錯誤的能源政策。
他強調,雖然未跨越法定門檻,但能在短時間內凝聚龐大民意,已足以引起國內產經學界與國際社會高度關注。透過公投辯論,「能源自主與核能安全」不再是艱澀議題,而是全民共識。
拋修《公投法》,批評鳥籠限制民權
黃國昌特別點出,本次投票率偏低與《公投法》設計有關。他比較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綁大選時投票率高達54.8%,同意票約六成,與這次僅三成投票率形成鮮明對比。
他直言,民進黨在2019年將《公投法》「鎖回鳥籠」,限制了人民行使直接民權。這次結果證明,制度設計已不合時宜。他宣示,民眾黨將在下個會期推動修法,打破鳥籠公投,「把權力還給人民」。
黃國昌也特別強調,核三廠所在地屏東的投票結果,同意票依然明顯大於反對票,顯示地方民意支持核能續存,與綠營所稱「未尊重地方意願」的說法不符。
他呼籲經濟部依《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開放台電申請核三延役,並由核安會以科學標準把關,讓核能能在安全基礎下繼續發揮穩定供電的功能。
感謝跨黨派支持,藍白合力推公投
在發言中,黃國昌感謝眾多學者專家協助,包括李敏、葉宗洸、翁曉玲與黃士修等人;他同時點名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扮演關鍵角色」。
此外,他也特別感謝國民黨各級黨公職支援,包括朱立倫、韓國瑜、江啟臣、蔣萬安、侯友宜、張善政、盧秀燕等藍營領袖,認為藍白兩方攜手合作,展現跨黨派守護能源安全的決心。
再批賴清德:台灣禁不起持續撕裂
黃國昌並將矛頭指向總統賴清德,直言早在7月26日就曾呼籲總統懸崖勒馬,勿一意孤行,但對方未聽進去,反而持續以對抗手段分裂台灣。
「賴清德不只是民進黨主席,更是全民總統。」黃國昌強調,台灣已經沒有本錢承受內耗,總統應放下黨派利益,真正帶領台灣團結,而不是只在口頭喊團結。
這場公投最終未能過關,但「同意票大幅領先」的結果,勢必成為未來能源政策辯論的重要依據。
支持者認為,社會共識已逐漸轉向接受核能,政府應重新檢討能源轉型方向;反對者則強調,公投未通過就是未通過,應持續加速綠能建設,降低對核能依賴。
隨著2026地方大選及2028總統大選逼近,核能政策勢必成為藍白陣營攻防的重要議題之一,也將對民進黨的能源政策施加更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