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起是防失智黃金期!國衛院:5招護腦,失智風險少一半
失智海嘯來襲,國家衛生研究院首次發布國家級《台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指出40歲起就是預防黃金期,應積極管理腰圍、血糖、血壓、血脂與腎臟健康,才能全方位守護大腦。該如何落實這5守則?
2035年,台灣每10名長輩當中,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失智症已然是高齡化社會最嚴峻的挑戰之一。
國衛院副院長許惠恒指出,國際共識認為,失智防治必須由政策高度啟動,包括丹麥、芬蘭、日本等高度發展國家,皆已推動國家級計劃,顯示這不只是醫療議題,更關乎國家公共健康與社會永續發展,是必須正面迎戰的挑戰。
以芬蘭為例,推動了享譽全球的「FINGER計劃」,透過運動、健康飲食、慢性病控制、認知社交刺激等多面向介入手段,預防與延緩失智症,成功經驗已擴及歐美與亞洲主要國家。日本自2019年起,也將糖尿病等「生活習慣病」控管,視為預防失智症的核心策略。
至於台灣的國家級計劃,除了衛福部2024年推動的「三高防治888計劃」、「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2.0」、長照3.0計劃等,國衛院也首次攜手跨領域專家,發表《台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系統性整理失智症主要危險因子,預計12月正式出版
45%失智可預防,關鍵是控制慢性病
國衛院高齡研究中心失智研究與防治專家小組召集人、高雄醫學大學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楊淵韓指出,白皮書的內容是參考國際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2024年最新報告,內容提及多達45%的失智症病例,能透過14項可控因子來預防或延緩(見下表)。
兒童與青年期
中年期
老年期
低教育程度
聽力喪失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
憂鬱
頭部外傷
身體活動力不足
糖尿病
吸菸
高血壓
肥胖
過量飲酒
社交孤立
空氣污染
視力讓失
除了參考上述14項因子之外,專家小組還納入4項因子作為考量,包括慢性腎臟病、心房顫動、心衰竭、腦中風與癲癇,補足其餘55%的防範策略。
從這些危險因子可看出,慢性病佔大多數,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吸菸、運動不足等。「失智症應該及早預防、及早介入,而關鍵就是控制慢性病,」許惠恒強調。
肥胖、過重失智風險大增!40歲起預防黃金期勿錯過
然而,從盛行率來看,台灣每4人就有一人血脂異常,每5人就有1人血壓偏高,每10人就有1人血糖過高。更值得警惕的是,許多人同時具備多重問題,罹患糖尿病、心臟病與中風的風險,比正常人高出2~6倍。
楊淵韓表示,美國觀察性研究發現,40~45歲的中年期族群,肥胖者(BMI≧30)和過重者(BMI為25~29.9)的失智症風險,分別為74%和35%。換算可知,身體質量指數(BMI)每增加5單位,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就增加16%。
此外,糖尿病、中年高血壓(收縮壓>130mmHg)、高膽固醇血症及慢性腎臟病等,也都證實是增加失智症風險的隱形推手。
白皮書專家小組歷經3次共識會議,具體提出了「顧腰圍、控血糖、壓不衝、脂不高、腎要好」護腦5守則,並強調40歲起為失智預防黃金期,從中年開始落實生活管理,才能有效降低失智症風險。<
國家級共識的護腦5守則,你做到幾個?
護腦5守則到底怎麼做?
1.顧腰圍
根據國健署的建議,成年男性腰圍要保持在90公分以下,女性要保持在80公分以下,並養成定期量測腰圍、追蹤記錄數值變化的習慣。此外,成人BMI值應維持在18.5~24之間,避免腰圍失控。
2.控血糖
在學界,失智症又被稱作「第三型糖尿病」,因為糖尿病會使失智症風險上升72%。想要做到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透過生活習慣改變,例如:運動、健康飲食、戒菸、減少飲酒、體重控制等,或是遵照醫囑使用降血糖藥物,達成目標。
3.壓不衝
中年高血壓(收縮壓>130mmHg)會使認知障礙和失智風險增加超過34%,特別是確診輕度或中度失智症,控制血壓有機會減緩病程惡化,同時降低中風和腦血管傷害的風險。
不過,由於老年低血壓比高血壓更危險,楊淵韓建議,老人家的血壓控制目標為130/80mmHg。
4.脂不高
國人的高膽固醇血症平均盛行率高達44%,想要好好調控血脂,可以透過以下方法來達成,包括藥物治療、地中海飲食(多攝取植物性食材、穀類、瘦肉蛋白及健康脂肪)、規律的有氧運動及阻力訓練等。
5.腎要好
楊淵韓說,中老年人的認知障礙發生率會隨腎功能惡化增加,輕度慢性腎病的發生率增加9.9%、中度至重度更高達21.5%。因此,透過及早篩檢,掌握腎絲球過濾率、尿蛋白等數值,有狀況及早介入治療腎病,有助降低失智症風險。
延伸閱讀:
養貓能護腦?貓失智帶來醫學突破?但小心養這2種寵物恐加速腦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