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特展「手眼並用」認識昆蟲 瀕危「鈍口螈」現身巴西水族館
為了讓小朋友們親近大自然,日本東京最近舉辦了一場大型昆蟲展,開放觀展民眾近距離觀察甲蟲與螳螂,體驗生態奧秘並培養對生命的尊重。此外,巴西里約水族館近日也展出瀕危鈍口螈,藉以喚醒民眾保育意識;至於英國一個研究團隊,則利用錄音技術與人工智慧分析倉鴞雛鳥嘶叫聲,以掌握餵食策略、族群動態與相關保育數據,提醒人類守護自然的重要性。
小朋友蹲下身,輕撫獨角仙的硬殼,將碩大的鍬形蟲推上樹幹,雙眼緊盯著牠的每一個動作,彷彿整個世界都縮小在手中。為了展示自然與昆蟲世界的奇妙,東京近日舉辦了一場大型展覽,將森林生態直接搬進城市,開放前來觀展的小朋友近距離接觸甲蟲、螳螂和蟋蟀,以了解這些小生物如何在自然界中捕食害蟲、維持生態平衡,進一步培養觀察力與對生命的尊重。
展方工作人員 東織田和哉:「從現在開始,昆蟲的數量可能會越來越少。如果昆蟲消失,甚至可能引發像糧食短缺這樣的問題。因此,我們希望即使是非常年幼的孩子,也能親近昆蟲,多多觸碰牠們,享受與牠們互動的體驗。」
從昆蟲世界轉到熱帶雨林,巴西里約水族館,近日也展出來自墨西哥的「鈍口螈」,因外型小巧逗趣,而被戲稱為「六角恐龍」,但目前這種蠑螈,已被列為瀕危物種,展館透過展示牠們的生活日常,希望喚醒民眾保育意識,也提醒非法捕捉與飼養的問題依然存在。
水族館海洋生物學家 弗蘭科:「現在這些鈍口螈安置在里約這裡,可以作為提倡公共意識的大使,喚醒大家保育這種原生在墨西哥,瀕危物種的重要性。」
環境保護的挑戰不僅來自非法捕捉,澳洲西部的貓頭鷹最近就面臨另一種隱形危機。這些夜行獵手原本負責控制鼠患,但在捕食了食用有毒餌劑的老鼠後,位居食物鏈頂端的牠們也跟著中毒身亡,進而破壞當地生態平衡。為了守護這些猛禽,西澳多個地區已經開始限制使用老鼠藥,同時鼓勵民眾採取更安全、環境友善的滅鼠方法。
獸醫師 維克斯:「我認為我們最終會發現,老鼠藥這個被隱匿起來的問題,其實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而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四處遊蕩的流浪貓同樣成為野鳥的隱形敵人。由於牠們天性善於捕獵,即便不為覓食,也會追捕、戲耍鳥類與小型哺乳動物,對都市與郊區的生態造成壓力。因此阿肯色州一間專門販售鳥類用品的商店與當地動保團體合作,進行貓咪捕捉、絕育與安置計畫,藉此降低流浪貓數量,也減少了野鳥的死亡率。
鳥類用品專賣店老闆 布魯斯特:「我們會要求領養貓咪的人,在室內養貓。但我也會建議他們裝一台窗型餵食器。我家就有一個窗型餵食器,我們稱它為『貓咪電視』。」
美國野鳥努力躲避流浪貓的獵捕之際,英國倉鴞則面臨另一種保育挑戰。因為身為夜行性動物的牠們巢穴位置隱密、難以觀察,最近研究人員,開始架設錄音裝置捕捉雛鳥嘶叫聲,再利用人工智慧分析數量與成長。這項技術無須打擾鳥巢,也能補足人工巢箱監測的不足,為科學研究提供重要數據,幫助人類理解其繁殖行為與族群健康。
博士生 賈亞通格:「我的工作是把錄音檔,也就是倉鴞的尖叫聲提取出來,而每一個尖叫聲很顯然都略有不同。」
經研究團隊長期觀察後,發現雛鳥在巢中的嘶叫聲不僅反映飢餓,也呈現彼此之間的互動與競爭。透過分析這些聲音模式,研究人員得以掌握成年倉鴞的餵食策略與族群動態,進一步了解其在不同棲地的生存狀況、評估保育成效,也讓公眾認識夜行猛禽在生態系中的關鍵角色,提醒人類守護自然的重要性。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