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手錶分析睡眠階段誤差可達 5 成?專家:只有這 2 項指標最可靠
智慧手錶與穿戴式裝置已成民眾監測睡眠的主要工具,但臨床觀察指出,不同品牌的睡眠分數差異大,部分使用者甚至因過度關注數字而造成「二度失眠」。專家提醒,目前僅有「總睡眠時間」、「入睡與起床時間」等項目具一定可靠度,至於睡眠階段的比例、夜醒次數等數據,會因設備不夠專業,誤差可達 5 成,使用時應審慎解讀。
智慧手錶哪些數據可信、哪些會誤導?
臨床上不乏患者自述「手錶給低分,但我覺得睡得不錯」、或因追求高分反覆檢查數據,使入睡更困難。奇美醫院預防醫學科臨床心理師何詩君指出,穿戴設備常以心率、活動量等外部訊號推測睡眠狀況,對總睡眠時間、入睡與起床時間的判讀較為穩定,準確度約 95%。
相較之下,若要精準判讀半夜清醒或淺層、深層、快速動眼期(REM)等睡眠階段,須仰賴腦波檢查,此為現行穿戴裝置無法企及之處,故這幾項指標的準確率僅有 5 成,不足以用來判斷睡眠品質優劣。不少手錶內建的壓力偵測功能也因廠牌不同、計算方式不一,例如部分品牌採壓力指數、部分採放鬆指數,臨床參考價值有限。
如何正確使用智慧手錶?實際睡眠品質看白天精神狀態
何詩君建議,使用者應以總睡眠時間、入睡與起床時間作為主要參考,而非追求深睡比例或分數排名。若想追蹤壓力反應,可觀察「心率變異度(HRV)」的長期趨勢,其被視為副交感神經活動指標,若長期偏低,可能代表夜間未充分休息;若過高,則可能與過度疲勞或訓練量過大有關。直得注意的是,HRV 須同一裝置、同一時段進行比較,如固定觀察早晨或觀察整晚資料,不應與他人比較。
何詩君表示,智慧手錶應視為生活記錄工具,標記咖啡攝取時間、運動或壓力事件等,每週或每月回顧整體趨勢,再從中找出影響睡眠的因素,並改變習慣,觀察睡眠是否改善。她也提醒,不要單看其中一天數據,且若使用者感覺白天精神穩定、注意力良好,代表睡眠品質大致無虞,分數偏低不需過度反應;但若數據很好,白天卻總覺得疲憊,可能需留意是否有其他健康問題。
文/周佩怡、圖/巫俊郡
諮詢專家:奇美醫院預防醫學科臨床心理師何詩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