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髖手術精益求精 減少脫臼造福病患
人工髖關節置換,傳統開刀,多從前外側或後外側,進入髖關節,雖然有療效,就擔心手術後沒有注意姿勢、容易脫臼,尤其是巴金森氏症患者或高齡長者,肢體活動控制特別不好,一旦脫臼,可能還要翻修。台中慈院骨科醫師蔣岳夆,幾年前,就發現美國醫界,逐漸以「正前開」的方式動刀,手術難度高,但是,對年邁或失智患者來說較有利。即便他從醫資歷已經二十多年,為了患者,決定選擇放下熟悉的術式,精進學習新療法。
「(以前)就是第一步要起來,要走的時候,就,唉。」
一個動作不對,就痛的受不了,髖關節退化,讓許多長輩苦不堪言,置換人工髖關節,手術路徑好幾種,多數從「前外側」或「後外側」進入,都有一定成效,然而,切開周圍的肌肉與關節囊,術後,姿勢不正確,可能會脫臼,醫護都會再三衛教提醒,只是,也有難以預防的情況。
台中慈濟醫院骨科主任 蔣岳夆:「比如說,他本身巴金森氏症,或者是(高齡)對肢體的控制不好,就是一些動作,忘記了,跑去穿襪子,跑去撿東西,然後結果就脫臼。」
髖關節位於大腿股跟骨盆之間,由股骨頭與髖臼構成,周圍包覆關節囊、肌肉、韌帶,協同穩定支撐關節,幾年前,某次機緣下,蔣醫師發現,美國醫界執行「正前開」髖關節手術,比例越來越高,這種術式,不會破壞後方的關節囊,大幅降低脫臼的機率 ,他以拆除四合院來比喻。
台中慈濟醫院骨科主任 蔣岳夆:「那(如果)我從邊廂進去(手術),好像在拆邊牆一樣對不對,那如果我從後路開,拆祠堂對不對,那就很不好,那從前面,就拆一個小(門),把這個門拆了,而且可以修復,我們取,對重要性破壞比較小的來做。」
看似簡單,實際上手術門檻相當高,為了瞭解並熟練這種手術,儘管已經很資深,蔣醫師沒有以此為滿,鑽研相關文獻,並請教有經驗的後輩,不斷精進,克服困難,從2019年10月至今,陸續造福許多病人。
台中慈濟醫院骨科主任 蔣岳夆:「(當)主治醫師20幾年了,對這些局部的解剖結構,對該做到什麼樣的程度,可以是安全地把手術做下來,我們有信心,然後我們繼續堅持做了到現在,接近150個例子這樣。」
患者 劉施女士:「開刀到現在(好幾天),都不會痛,就是很順利。」
「正前開髖關節置換」,從肌肉間隙進入,術後恢復快,姿勢限制相對較少,蔣醫師形容,就算是90歲的老人家手術,也不擔心術後脫臼,期許能幫助更多,深受髖關節病痛所苦的患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