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事業投入志業 賺功德財心滿意足
到新加坡,來看慈濟執行長劉瑞士的故事,因為小時候生活清貧,立志要賺錢,卻也在追求財富的同時,迷失了自己。直到女兒參加慈濟親子成長班,被竹筒歲月精神感動,也喚起行善初心。所以他放下建築企業的執行長,轉而全職做慈善志業執行長。
新加坡獨立,經濟正要起飛時,一個來自鄉下的男孩,有膽識有企圖,看到了機會。
新加坡慈濟執行長劉瑞士:「 我這一生裡面 就打過一天工,它是一間裝修公司,那個時代 一碗麵就是3毛錢而已,如果招到一個顧客 (他給我)50塊,我要賺2千塊的話 我要招40顧客,那倒不如我自己來招 自己來做,第二天我就出來創業了。」
創業的日子很辛苦,但劉瑞士扛得住,出生在英殖民時代,家中經濟拮据,為養六個孩子,父親身兼二職,身為長子的劉瑞士,也一大早就跟著爸爸去送報,晚上就睡在屋簷下。
新加坡慈濟執行長劉瑞士:「下雨就會醒過來,噴到雨 就醒過來了, (當時)我的對面就有豪宅,看到他們出入就是有豪華的車,穿著很光鮮的衣服這樣,那個落差很大,那我想 為什麼我們住在這邊,然後他們可以住在那邊,所以在想這個世界 是不是大家,可以把那個貧富差距拉近一點。」
為追求財富,他努力打拚,生意是越做越好,就在享盡富貴時,遇到了亞洲金融風暴,面臨破產的危機。
劉瑞士的妻子葉淑婷:「(那段期間)他常常就是失眠,晚上睡不好 然後又去追債,又打官司。」
生命再次來到低點,卻也有了機會反思,除了參加心靈成長課程,也因陪伴女兒參加慈濟活動,另一扇門,被打開了。
新加坡慈濟執行長劉瑞士:「我最震撼的就是那個竹筒歲月,做善事可以從五毛錢開始,因為我心中也是想要做善事,那覺得是說 這樣的一個方式,不是一個人做,可以叫更多人一起來做(善事)。」
再次想起小時候想要縮減貧富差距的願望,2012年,劉瑞士放下事業,走進了志業。
新加坡慈濟執行長劉瑞士:「慈濟的執行長是太多東西要做,因為做生意 其實是要考慮到很多東西,還有一些責任,包括如果你做不好,法律責任也是要負(責)的,三個月後 我就覺得,我應該要選其中一個,我選擇了慈濟。」
劉瑞士的前同事王淑娟:「他有跟我們講過他要放下公司,(他)跟我們商量過,當時聽到是有點可惜,(因為)我會失去一個好老闆。」
同樣是執行長的身分,同樣是以身作則,但不再計較成本利潤,而是帶動大家做利益社會的事,在新冠疫情期間,就全力推動各項計畫,協助弱勢族群度過難關。
全國職工總會顧問楊木光:「我們有約一百多萬名客工(移工),在新加坡 在那段期間,他們很多都非常地焦慮,那時候 執行長就是帶動慈濟,為他們提供了一些他們生理上,心理上需要的這個幫助。」
只要是社會有需求的,他一直是最好的後盾。
新加坡慈濟副執行長│林偉慶:「每一次(要有)新的志業體,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預算,可是他每次都很篤定地講,只要這個志業能真正服務到社會,錢的問題 不用我們擔心,他會去想辦法。」
承擔志業十多年,一步步實現心中的願望,也遵循了父母的教誨,更為兒孫們留下了典範。
劉瑞士的女兒劉馨渝:「(爸爸)從小就是教我們要為他人著想,會幫助我 就是以善為先,很像我從事的行業 也是幫助小孩的。」
劉瑞士的女兒劉潔霏:「有一次我問爸爸,您夢想的工作是什麼,他說我已經在做我夢想的工作了,全心投入慈濟中,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他全心全意地在做,也做得非常快樂。」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