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二戰80年恩怨情仇 從徵用工到貿易戰
(中央社記者廖禹揚首爾15日專電)1945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向全國發表終戰詔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宣布投降,多年來受日本殖民統治的朝鮮半島得以「解放」。但二戰歷史所帶來的傷痛與爭議並未如此簡單地畫下句點,為日後的日韓關係帶來許多暗潮。
其中之一就是慰安婦及徵用工爭議。日本在二戰期間曾在朝鮮半島強徵上萬女性充當被稱為「慰安婦」的性奴隸,並大量徵用朝鮮人作為奴工、強迫勞動;徵用工不僅面對礦坑、軍工廠、建築土木工廠等高風險工作環境,每天工時還長達12到17小時,無休假日,徵召對象遍及小學生、女性等。
這些往事在當事人身上留下的傷痛並未因戰爭結束消弭。韓國戰後要求日本政府,應該為高達百萬名的「徵用工」作出賠償,儘管1965年日韓簽署請求權協定,成為兩國友好關係的基礎,可是雙方詮釋上的差異,也導致了如今的賠償爭議。
就慰安婦問題,保守派的韓國前總統朴槿惠任內於2015年與日本簽署協議,由日方出資10億日圓(約新台幣2億元)為被害者成立基金,時任首相安倍晉三則以內閣總理身分表達謝罪與反省。但繼任的進步派總統文在寅在2018年解散根據此協議成立的基金會,稱此協議未能從國際談判意義上解決慰安婦問題,重新審議這份協議,引起日方反彈。
同年,韓國大法院判決15名徵用工勝訴,要求日本新日鐵住金鋼鐵公司(現為日本製鐵公司)與三菱重工公司賠償韓籍徵用工;但日企拒絕賠償,日本政府也認為徵用工問題早在1965年伴隨外交正常化,簽訂的「日韓請求權協定」中「完全且最終地」解決。
2019年,日本經濟產業省宣稱基於「安全保障的理由」,對南韓實施嚴格的半導體關鍵材料出口限制,包括含氟聚醯亞胺(Fluorine Polyimide)、光阻劑(Resist)及蝕刻氣體(Etching Gas),被外界認為是針對徵用工問題的報復行動。日韓之後也接連將對方踢出享有貿易優惠的「白名單」,開啟日韓貿易戰。
與此同時,韓國國內也掀起抵制日貨運動。
市調機構EMBRAIN在2020年底調查顯示,超過7成受訪者在過去一年來參與過抵制日貨運動,遭抵制最多的品牌包括優衣庫(UNIQLO)、朝日啤酒、札幌啤酒、ABC MART及無印良品等。其中,UNIQLO銷量在2019年大降3成,15家門市關門大吉;日本啤酒進口量也在一年內驟減94.8%,元氣大傷。
一直到2022年底,被視為頭號抵制對象的UNIQLO在韓業績終於轉虧為盈。業者普遍認為抵制日貨運動已經結束,從日本進口商品及赴日旅遊需求也持續增加。
2023年3月,日韓關係迎來新轉機。韓國政府公布二戰徵用工賠償方案,規劃由韓方基金會代為賠償;雖然招來國內反日陣營反彈,但政府間交流確實迅速回暖。
時任韓國總統尹錫悅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方案公布後不久就舉行峰會,日本宣布取消對韓國的出口管制措施,韓國也撤回就此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的告訴,雙方著手重新將彼此納入貿易優惠白名單。
日韓今年迎來外交正常化60週年,保守派的尹錫悅因緊急戒嚴事件遭彈劾下台,進步派重掌政權。新任總統李在明上任也讓日本媒體相當關心兩國關係是否可能受影響。
不過,李在明6月17日在加拿大出席七大工業國集團(G7)峰會期間與日本首相石破茂首次會面,雙方確認有意恢復穿梭外交,並繼續深化雙邊合作。目前看來,日韓關係並未因新政府產生太大的政策轉向。(編輯:陳妍君)1140815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