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80年後 聯合國理想還剩下什麼?
(中央社台北15日電)1945年5月8日,歐洲慶祝惡夢終結。在當時被稱為「萬國之都」的日內瓦,歡騰的人潮擠滿街道。5月7日與8日在法國漢斯與德國柏林簽署的德國無條件投降書,標誌著歐洲戰事的結束。
日內瓦大學(University of Geneva)國際史教授圖爾內(Ludovic Tourns)接受瑞士廣播電視台(RTS)訪問時說:「戰爭結束時,人們感到徹底解脫。你可以想像,歷經5年全球衝突,5000萬人喪生,軍事行動遍布全球每個角落,猶太人慘遭屠殺,原子彈爆炸。」幾個月後,這場史無前例的全球衝突催生了新的國際秩序。
● 從全面戰爭到理性和平
這場衝突帶來的創傷,讓各方重新思考一個早在1919年、也就是一戰結束後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於日內瓦成立之時就被提出的理念,即透過一個集體架構,理性地規範國際事務。
1941年8月14日,正值二戰期間,時任英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與美國總統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簽署「大西洋憲章」(Atlantic Charter),確立保障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原則。這份文件啟發了1942年26個盟國簽署的「聯合國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圖爾內解釋說:「聯合國的成立最初是為了對抗極權主義,也就是納粹主義(Nazism)與法西斯主義(Fascism),盟國一致認為,必須將納粹徹底擊敗方能停戰。」
這些國家在德國投降數週後齊聚舊金山,正式創建聯合國。50個國家於1945年6月簽署「聯合國憲章」(UN Charter,又稱舊金山憲章),提出一項宏偉計畫,透過合作、正義與人類尊嚴來保障和平。
由於奉行中立政策,瑞士並未積極參與聯合國的創建,直到2002年舉行公投後才正式加入。
然而,在創辦國的理念中,和平不光是沒有戰爭而已。圖爾內說:「一個和平的世界,不只是透過定期召開會議來管理國際事務,更是讓人人都能享有健康、工作和當時所謂的最低生活水準。」因此聯合國成立了多個專門機構,比如總部位於日內瓦的世界衛生組織(WHO)。
● 多邊主義承受壓力
然而,80年後,這一切成果似乎正在動搖。美國在總統川普執政下退出世衛組織與聯合國人權理事會(UN Human Rights Council),而聯合國安理會則在烏克蘭與加薩面臨衝突時陷入癱瘓,此外還有全球貿易戰、對聯合國機構的質疑日增,以及面臨資金短缺危機。圖爾內說:「川普掌權打破了80年來的多邊主義。」
巴黎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y)當代史教授、納粹主義專家沙普圖(Johann Chapoutot)也持相同看法。他說:「1945年後,人們希望讓世界文明化,換句話說,就是確保世界依法治理,以避免兩次世界大戰的悲劇重演。西方一直遵循的這種共識,最近已被打破。」
● 一個循環的終結?
沙普圖認為,多邊主義的衰退並不代表新時代的開端,而是冷戰末期開始一個保守循環的終結。「我認為,我們正處於一個循環的尾聲,這股所謂的『保守反革命』浪潮始於1980年代初期的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與英國首相佘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正因為我們處於這個循環的尾聲,才顯得更加激進與暴力。」
依據沙普圖的說法,這種激進主義表現為「自由威權主義」政體,將經濟自由主義與威權統治結合。他在最新著作「不負責任者」(Les Irresponsables,暫譯)中探討了1930年代德國極右翼崛起的原因。沙普圖說:「這種犬儒式自由主義與質疑民主派之間的結盟,如今每天都在國際舞台上上演,美國尤其明顯。」
在全球於戰爭與極端主義抬頭的背景下迎來二戰結束80週年之際,沙普圖呼籲人們保持冷靜理智。他說,「極右派的手段之一,就是使用暴力、侮辱與謊言來麻痺人心」,應多加批判思考。他補充說:「歷史告訴我們,極右派雖暴力且喧鬧,但其領袖往往無能。川普的第一任期就是一場災難,第二任期正朝著同樣的方向前進。」
那麼,這個世界能否從似乎正在重演的歷史中汲取教訓?在聯合國誕生近一世紀後,多邊主義正面臨過去的迴響,被迫尋求自我重塑。(譯者:劉文瑜/核稿:陳昱婷)1140815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