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終戰80年 台籍老兵身影映照東南亞國家獨立路
(中央社記者周永捷台北15日電)80年前,一批台灣年輕人因戰爭遠赴4000公里外的印尼,戰後有人留下來幫助印尼獨立,被奉為建國英雄;有人匿居叢林數十年後才知二戰早已結束,恍如隔世。這群當年意氣風發的台灣少年兄,隨著烽火流離的人生,映照出東南亞國家追求獨立路上的斑斑血淚。
●印尼建國英雄李柏青 安倍晉三到印尼必親自拜訪
1922年出生於台灣台南的李柏青(日文名為宮原永治)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以志願兵身分加入日本陸軍,轉戰菲律賓、緬甸以及印尼等地。
從台南到印尼,從印尼到東京,戰後李柏青流轉在不同國家的出入境關卡間,他沒有選擇做個日本人,1974年後也未再回到台灣,而是留在印尼,貢獻印尼社會。
二戰結束後,李柏青和其他900多名日軍同袍加入印尼游擊隊,向荷蘭殖民政府宣戰。戰爭的慘烈,讓他的900多名同袍中有半數為印尼的獨立戰爭犧牲。
李柏青和同袍加入印尼游擊隊,對抗荷蘭軍隊,並提供游擊隊作戰所需的武器、物資,協助訓練人員,最後幫助印尼人民打敗荷蘭人,完成印尼獨立建國大業。
印尼建國後,倖存的日籍游擊隊員,包括李柏青在內,有300多人選擇留在印尼當地,謝絕返回日本。李柏青戰後在印尼從事土木業,並與印尼女子結婚,取得印尼國籍,育有3名子女。
2005年,印尼名為Umar Hartono的李柏青出席印尼建國60周年慶典,獲得當時印尼總統尤多約諾頒贈印尼建國英雄勳章。他也是第一位獲得這項殊榮的外國人。
李柏青於2013年10月病逝於雅加達的醫院,他身後被安葬在印尼國軍英雄公墓,這是印尼政府對他的最高敬意。
中央社記者曾走訪他生前創立的「公民友誼基金會」(Yayasan Warga Persahabatan),基金會職員波比(Poppy)表示,李柏青為人友善、沉默寡言,而他也沒有忘記自己的根本。
波比說,雖然李柏青自己平常都以印尼話和大家溝通,不過他的女兒在他的教育下,精通中文;有來自台灣的旅客到印尼時專程到基金會拜訪他,且他和台灣之間也有小規模的生意往來。
值得一提的是,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多次造訪印尼,必定會專程安排時間前往「公民友誼基金會」拜會李柏青,向他表達敬意。基金會裡掛的數張安倍晉三訪問印尼時與他的合照就是最好的見證。
李柏青生前受訪時曾透露,他曾在1974年回台灣,感覺台灣仍處在白色恐怖氛圍,加上他曾在緬甸與國民政府軍隊交手,擔心會遭到清算,因此他在台灣與父母匆匆見面後,隨即離境。
參與印尼獨立戰爭的經驗成為李柏青一生中引以為傲的一段經歷。他的孫子傑文(Jevan Purnawan)表示,祖父生前經常向他講述參加戰爭的故事,祖父也以參加印尼獨立戰爭為榮。
●印尼國父蘇卡諾奉為國賓 陳智雄獻身台灣獨立運動
曾被印尼國父蘇卡諾奉為國賓的台灣人陳智雄,二戰期間被日本外務省派至印尼工作,在戰爭結束後,他選擇留在印尼經商,並暗中把日軍遺留下來的大批武器提供給印尼獨立革命軍,也因此被荷蘭軍政府逮捕並囚禁達一年之久。
印尼獨立後,蘇卡諾有感於陳智雄冒死義援,待他如國賓,並授以榮譽國民。
陳智雄後來獻身台灣獨立運動,他於1962年在台灣政府被逮捕,移送到警備總部,遭軍法官判死刑,1963年被送上刑場槍決。
陳智雄的女兒陳雅芳直到2013年3月來台參加他的追思會,才收到遲了50年的父親遺書。
陳雅芳從小在印尼長大,來台取得陳智雄當年撰寫的遺書與相關文件後,才了解父親的事跡與勇氣,不僅化解幼年時對父親不顧家庭的誤解,也以父親一生為民主自由犧牲的情操為榮。
陳智雄的故事也被金鐘導演陳冠宇拍攝台語紀錄片「尋找陳智雄」,記錄以台灣民主運動者和印尼籍女兒尋父30年過程為主題,揭開一段被遺忘的歷史。
●躲藏摩羅泰島叢林31年 李光輝傳奇見證和平可貴
不同於李柏青和陳智雄,本名史尼育唔的李光輝在1942年加入高砂義勇隊,被徵召至印尼最北端小島摩羅泰島(Morotai)參戰。他在戰爭中失聯,憑著身上僅有的步槍、幾十發子彈、鋼盔、餐鍋和少許日用品躲藏在叢林中,等待援軍。
二戰期間,摩羅泰島被日軍占領,美國太平洋軍區總司令麥克阿瑟從摩羅泰島西南角登陸,擊敗駐守島上的500名日軍。這段歷史也在摩羅泰留下許多歷史痕跡。
躲在摩羅泰島叢林的李光輝完全不曉得日本已經戰敗,靠著野外求生技術,獨自在荒島叢林過了31年魯賓遜般的蠻荒生活,直到1974年被島上居民發現後,才回到睽違32年的故鄉台灣。
中央社記者曾登島採訪,當地民眾帶記者前往島上名為「SP2 中村(李光輝的日文姓氏)」1處洞穴附近,查看一塊據說是李光輝當年塗鴉刻劃的石頭,附近位於達和吉拉村(Dehegila Village)的瀑布也因為李光輝的故事被取名為「中村瀑布」,意外成為觀光景點;當地也流傳,李光輝當年的躲藏地因為有神秘的「摩羅族」人庇佑,才能安然度過31年的叢林生活。
●駐紮新加坡死裡逃生 楊馥成戰後被當匪諜關6年
根據BBC中文網報導,出生於1922年的楊馥成來自台南下營鄉,高齡104歲的他在日本沖繩及台灣基隆都有居所,時常往返於兩地。
原名楊清福的楊馥成小學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日治時期的名校嘉義農林學校(嘉農,日語稱KANO)。畢業後原本想擔任公務員,但日本總督府實施志願兵制,鼓勵台灣青年參軍,楊馥成在1942年決定報考從軍。
楊馥成回憶,1943年,他被派往當時日本控制的新加坡,加入日本軍政部的「南方派遣軍野戰貨物廠」,他所在的部隊約十多人,駐紮在馬六甲海峽的一個小島,協助日本南洋軍隊在馬來西亞的物資補給,因此經常與當地華僑交易。他因為精通日文、漢語及台語,受到部隊高層器重。
他在搭乘船艦「北光丸」前往新加坡的小島時,目睹其他日本船艦在美軍的攻擊下相繼沉沒,只有「北光丸」死裡逃生。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當時楊馥成因在日本軍中獲得賞識,長官建議他隨日軍返回日本,認為如果回到台灣,面對的是剛打完仗的蔣介石軍隊會吃虧。但楊馥成對於台灣擺脫殖民地充滿希望,讓他決定回到故鄉。
楊馥成在2020年在接受日本政論家矢板明夫訪問時說,他回到台灣後,目睹軍紀渙散的國民黨軍隊,感到失望。「當時,國民黨發給我中華民國的戶籍時,我在心裡吶喊『我不是中國人』,那時我深深感受到身為台灣人的悲哀。」
後來楊馥成在基隆擔任「和平日報」記者,不久後,蔣介石政府展開全台「掃蕩共諜」的行動,楊馥成的老家鄉長被視為共諜處以死刑,他的房間也被搜出一本日語版的馬克思「資本論」,他因「匪嫌」罪名判刑多年,總共被關了6年8個月。
楊馥成出獄後透過當年在台灣嘉農恩師的介紹,先在台灣協助日本專家進行農業研究及交流,並自學農業知識,最終獲得日本特許大學的博士學位。他隨後與日本的老朋友及長官聯繫,以農業專長在1983年到日本駐菲律賓的大使館工作,協助當地的農業改革。(編輯:唐佩君)1140815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