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浦釗專欄》中國大閱兵只換來「威權合影」
出席名單暴露北京外交困境
日前,新華社以斗大新聞快訊標題「名單來了!這些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將出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紀念活動」,急忙宣傳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名單上包括鐵桿兄弟組的俄羅斯總統、北韓領導人、伊朗總統等,將有 26 位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出席 9 月 3 日在北京舉行的抗戰勝利八十週年紀念大會暨閱兵式。新華社形容這是「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可見北京對這場活動的重視程度。
然而,各界看待這份名單不在於「誰來了」,而是「誰缺席」。名單中沒有任何一位美國或歐亞主要民主國家元首會出現在天安門。9月3日站上天安門城樓的,多半是威權體制的領導人或依賴中國的國家元首。這樣的結果,恰好暴露出北京的外交困境:想要打造「國際共識」,卻只換來「威權合影」。
民主陣營不為北京的「抗戰敘事」背書
北京將這場閱兵定位為「世界反法西斯勝利」,想營造成共同記憶,但抗戰勝利是由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所領導,而非1949年才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真正企圖是壟斷歷史敘事轉化為政治資產。透過閱兵,北京要對內宣告「黨才是歷史唯一繼承者」,對外則是要在國際舞台宣傳並強化「一中原則三段論」。這不是紀念,而是權力操作;不是追思,而是敘事戰。
出席名單帶來的國際政治訊號,不在於誰來「捧場」,而在於誰選擇「缺席」。日本公開呼籲各國抵制,韓國總統缺席,西方元首集體不在場,形成鮮明對照。十年前,韓國總統朴槿惠曾登上天安門閱兵台;如今,韓國總統李在明則將外交重心放在東京與華盛頓,最終選擇缺席,以避免為北京的「抗戰敘事」背書。這不只是外交重心的選擇,更是民主陣營對北京敘事的保留態度。與其說這場閱兵是「國際盛會」,不如說是「威權聯盟的聚會」。北京想展現國際認同,卻反而凸顯出與國際民主陣營的疏離。
閱兵是對台恐嚇的心理戰舞台
這場閱兵的另一個核心訊號:武力威懾。解放軍新武器將集中亮相,展示高超音速飛彈、戰略導彈、無人機與反無人機系統,甚至包括新一代的智能化武器。這些裝備的受眾不僅是美國等民主陣營,更是針對台灣。近年來圍台軍演常態化並「以虛備實」,「武力侵台與否」更成為國際關注焦點。新式武裝亮相,就是一場政治恫嚇,意圖告訴台灣:解放軍正準備一場「智能化戰爭」。對北京而言,閱兵的鏡頭既是對外宣傳的展示櫥窗,也是對台恐嚇的心理戰舞台。
延續抗戰精神不是威權閱兵場 而是自由民主的台灣
面對敘事戰,台灣更要主動發聲。因為歷史非常清楚:抗戰是中華民國所領導,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尚未成立。北京透過閱兵企圖改寫歷史,企圖壟斷「抗戰勝利」成果,藉此製造「兩岸同屬一中」。這正是台灣必須搶奪的戰場。台灣應該清楚告訴國際社會:紀念抗戰不是中國的專利,更不能被北京壟斷為政權的正當性。抗戰歷史真相在台灣被完整保存與記憶,台灣應該向國際社會證明:歷史不能被顛倒,民主台灣正是抗戰反侵略精神延續的象徵。
中國擴大舉辦93閱兵,不僅是強大軍力展示,更是一場政治操作:它在國內強化「黨即是國」的統治敘事,在國際上則是對「誰願意與中國同框」的測驗。而答案已經清楚:與中國同框的,多半是威權政體;選擇缺席的,正是主要民主國家。北京想用閱兵打造「共同記憶」,卻讓世界看見它的孤立。事實上,抗戰是民主與自由的勝利,而台灣今天所展現的民主生活方式,才是這段歷史最真實的延續。北京想透過閱兵綁架歷史,但台灣要讓世界看見:
真正延續抗戰精神的,不是威權的閱兵場,而是自由民主的台灣。
作者》洪浦釗 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