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琳罹癌敲響警鐘!醫揭血癌早期信號:莫名瘀青、疲倦別輕忽
Newtalk新聞
近日,知名藝人沈玉琳確診罹患血癌,引發大眾關注。基因醫師張家銘提醒,血癌並非突如其來的疾病,許多案例其實早在體內潛伏多年,生活習慣與忽略的小症狀,如疲倦、莫名瘀青等,都是不可輕忽的警訊。
張家銘表示:「『沒家族病史,怎麼突然得了白血病?』」他強調,多數情況並非突發,而是長期累積所致,「但其實,白血病很少是『突然發生』的。更常見的情況是,它早就在體內悄悄醞釀,只是我們沒有察覺。」他表示,那些大家以為『還好吧』的小習慣:聞清潔劑、偶爾抽菸、吃點加工食品、熬夜工作…年年累積,最後讓身體某處的細胞開始走錯路。
針對早期信號,張家銘提醒,白血病在初期的症狀常常不明顯,但並不是完全沒有警訊。身體會用很生活化的方式提醒我們:容易疲倦、爬個樓梯就喘、莫名其妙瘀青、牙齦流血、常常感冒或感染不會好,甚至出現體重驟降、骨頭痠痛等。他指出,這與造血系統異常有關,「因為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都是從同一批造血幹細胞來的,一旦這個系統出了問題,就會出現『白血球打不了仗、紅血球送不到氧、血小板止不了血』的狀況。」
在病因方面,張家銘說,白血球的任務,是保護我們、打擊外來病毒和細菌。但當造血幹細胞突變,這些原本守護我們的細胞也可能變節,變成無法控制的「癌細胞」。他指出,這類突變尤其好發於年長或長期發炎者,「像 DNMT3A、TET2、ASXL1 這些基因,是最常看到的『異變老班底』。」其中可能出現「不明影響的株落造血」(CHIP)現象,雖非癌症,但具警示意味,「根據研究,高達 10–20% 的 50 歲以上成年人血液中可檢測到 CHIP。」
他強調,早期檢測能爭取更多選擇,建議高風險族群利用次世代定序(NGS)檢查基因突變,包括有血癌家族史、曾接受化療或放療、血液檢查數據長期異常、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病或自體免疫疾病的人。張家銘比喻,CHIP 就像車子引擎燈亮了,還能開,「但不修理的話,哪天會拋錨,誰也說不準。」
最後,他呼籲從生活著手降低風險:「我們無法控制突變何時發生,但可以控制環境讓它不發作。」並建議採取抗發炎飲食、每週3次有氧運動、保持情緒穩定、睡足7小時、減少接觸清潔劑與油煙等環境毒素。他提醒,「我們的細胞每天都在選邊站,而我們的每一個選擇,就是在決定誰能留下來。」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