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吃飯慢只是牙齒不好?陽明交大新研究:是大腦在求救!強化2能力抗失智
長輩吃飯慢只是牙齒不好?其實,每吃一口飯、每吞一口水,都在訓練大腦!陽明交大牙醫學系最新研究顛覆傳統觀念,發現咀嚼與吞嚥能力不僅反映口腔健康,更與大腦神經網絡及心智功能緊密相關,是評估大腦健康的關鍵指標。
許多人以為長輩咬不動、吞不下只是單純的牙齒問題,但陽明交大牙醫學系研究發現,背後其實與大腦心智功能緊密相關。研究團隊針對百位不同年齡的健康成人進行實驗,發現能同時「咬得動、吞得下」的長者,其大腦活躍度明顯高於功能較差的長者。
研究主持人林嘉澍表示,這項研究是牙醫學系與磁振造影(MRI)核心實驗室合作,歷時兩年,從MRI影像發現,咀嚼時小腦與感覺運動皮質會互相連結,而當食物較難咀嚼時,若年長者的前額葉功能連結較強,咀嚼效能反而更好。
林嘉澍進一步解釋,這項發現意味著咀嚼效能不只與牙齒有關,更取決於大腦的學習與適應能力。例如,當長輩戴上新假牙或遇到難咬的食物時,能否快速適應,其實都得靠大腦功能來協助。因此他建議,如果家中長輩裝了新假牙後吃飯變慢,最好帶他們去復健科,透過訓練來強化咀嚼功能。
吃飯慢,不只是牙齒問題
很多人看到長輩吃飯特別慢,直覺認為是牙齒不好、咬不動,但研究顯示情況並非如此。咀嚼與吞嚥的協調仰賴大腦的感覺神經傳導,一旦腦部訊號變慢,就會連帶影響食物在口中的移動、咀嚼,甚至吞嚥的速度。
這項研究也發現,即使牙齒咬合力不足,大腦也能透過前額葉與感覺運動皮質的連結來「補位」,協助完成咀嚼與吞嚥。但若神經傳導不夠靈敏,即使牙齒狀況良好,長者仍可能出現「吃得慢、容易嗆咳」的現象。由此可見,吃飯慢,不是牙齒有問題,其實是大腦與神經網絡沒有配合好。
能咬不代表能吞!2種能力分別進行不同大腦訓練
研究進一步發現,咀嚼能力好不代表吞嚥能力就好,兩者其實牽涉到不同的神經機制。咀嚼主要仰賴小腦與感覺運動皮質的連結,而吞嚥則需要小腦與基底核的連結更強,這些腦區能維持吞嚥的穩定性。
除了大腦功能,研究還有個有趣的發現:同時「能咬又能吞」的參與者,上臂與小腿圍明顯較大,顯示他們全身的肌肉狀態也更佳。這點證明了高齡長者若能維持良好的口腔功能,不僅反映出大腦心智功能,也代表全身協調狀況良好,這才是真正的健康。
活得好的關鍵:不只牙齒好,更要「能咬能吞」
林嘉澍表示,這項已發表於國際期刊《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的研究成果,顯示健康的定義不再只局限於「牙齒好」。對長者而言,必須同時具備「咬得動、吞得下」的能力,才能真正維持大腦與全身的活力。
面對高齡化社會,「活得久」已不是難事,但「活得好」才是關鍵。林嘉澍呼籲,政府及相關單位應正視此問題,除了定期口腔檢查,也應將咀嚼與吞嚥功能的評估納入口腔健康篩檢中,才能及早發現潛在問題,避免長者因口牙功能退化,而面臨衰弱、失智或營養不良的風險。
延伸閱讀:
從總統同學到最年輕衛福部長!石崇良如何從急診醫師小石頭,跨界成為「大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