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南專欄》習近平的「新三樣」:太陽能產業正邁向另一場恆大式崩塌
2024年,習近平在一連串國際舞台上高舉「新三樣」——電動車、鋰電池與太陽能——這一看似雄心勃勃的政經敘事,原欲為中國打造從製造工廠邁向綠色強權的轉型藍圖。然而,不出一年,這場由最高領導人親自背書的綠能願景便出現斑駁裂痕,率先潰散的,不是體質脆弱的中小企業,而是最被寄予厚望、號稱「光明產業」的太陽能板塊。
龐大補貼無序擴張 引爆債務產能危機
2025年5月,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的一句警示如石破天驚——汽車界的「恆大」早已潛伏,只是尚未爆雷。
這番話猶如預言,應驗在太陽能身上。這塊原本標榜著低碳、潔淨、永續的產業,如今卻在龐大補貼與無序擴張的推力下,率先引爆債務與產能的深層危機。這並非單一產業的滑鐵盧,而是一場制度性錯判導致的全面崩塌,是中國模式再次走進一條熟悉卻無解的死胡同。
追溯起源,太陽能在中國的興起其實帶有濃厚的象徵與政治色彩。1979年,美國總統卡特曾在白宮屋頂裝設太陽能熱水器,象徵能源轉型起步,雖成本高昂、技術未熟,仍具有跨時代意義。而中國的「光明工程」則啟動於1996年辛巴威太陽能峰會後,當時為了補上偏遠地區電力的空白——西藏地區無電戶高達七成八——政府主導建設上千座離網發電站,由此培育出德賽威、天合光能等先鋒企業。
光伏(太陽光電系統,也稱光生伏特)的第一次出海始於2004年,趁著歐洲再生能源的浪潮,中國企業迅速以成本優勢攻佔全球市場。2007年便一躍成為全球最大光伏製造國。然而這場榮光背後,卻藏著「三頭在外」的先天缺陷:技術靠歐美、原料依賴進口、出口市場全靠他人。2008年金融危機突襲,矽料價格暴跌、原物料成本失控,導致逾三百家企業瞬間崩潰,第一波光伏泡沫破滅。
依賴補貼融資 非植基在自由市場
2009年,中國政府緊急祭出「金太陽工程」,投入百億元補貼,轉向扶持內需市場,同時促成技術自主化。隨著龍基堅持單晶技術突圍,多晶矽國產化提速,中國迅速反轉頹勢。2011年,中國光伏組件市占率高達66%,歐美老牌企業如Solyndra、Q-Cells相繼倒下。勝利的代價是市場被政策接管,產業完全「國家化」,而這恰恰埋下了新一輪危機的種子。
2012年起,美歐針對中國發起「雙反」制裁,重稅封鎖、懲罰性關稅紛紛上路。中國光伏出口雪崩,數百家企業關門大吉,整個產業鏈再次崩潰。北京政府隨即轉向內部重建,將戰略重心移回西部,在政策護航下,第二代光伏企業如陽光電源、隆基綠能崛起,逆變器技術與單晶效率大幅提升,成本迅速壓低,出口重返全球巔峰。到了2018年,中國在青海格爾木實現第一座「平價上網」電站,象徵不靠補貼也能運作的技術自信。但這份自信,很快被現實擊碎。
中國光伏的成功從未真正建立在自由市場的基礎上,而是靠國家補貼、銀行融資、行政命令所堆砌出的龐大政商聯盟。從上游矽料到下游電站建設,全數由政府操盤兜底,企業不求效率,只問規模。「做大」成了唯一KPI,「大」即合理、「大」即無敵,結果是舉國投入產能競賽,陷入內耗泥沼。
太陽能的這一波危機,並非什麼黑天鵝,而是制度宿命的必然重演。國家不斷輸血、地方搶奪政績,企業為了卡位瘋狂借債、瘋狂擴產,市場價格崩跌、市場信號失真,整個產業鏈宛如暴走列車,誰也踩不住剎車。而國際市場早已築起防火牆。美國課徵高達90%的懲罰性關稅,歐盟啟動反傾銷調查,印度也將中國面板拒之門外。全球「去中化」的腳步愈走愈快,北京卻依舊沉醉在出口幻象,誤以為全球仍需中國來「照亮世界」。
中國式經濟治理模式再度失靈
更可怕的是金融面的連環爆雷。為了搶佔市占、拉高產能,多數太陽能企業採取高槓桿營運。當價格腰斬、訂單驟減,現金流枯竭便成致命死因。2024年,中國太陽能產業全年虧損高達600億美元,53家企業退市或破產,裁員人數突破8.7萬人,佔產業總人力的三分之一。就連表面風光的龍頭企業,如晶澳、隆基,也早已陷入利潤盡失、資金緊繃的困局,財報成為遮羞布,巨額營收下隱藏的其實是破敗的財務結構。
這不是轉型的陣痛,而是泡沫的坍塌。更不是單一產業的意外,而是整個中國式經濟治理模式的再度失靈。政府主導、企業舉債、銀行托底——這種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過去曾在房地產上創造出短暫繁榮,如今則複製到了太陽能產業,帶來同樣的泡沫後果。
所謂「新三樣」,說到底不過是「老三樣」的換皮操作。本質仍是那套熟悉的惡性循環:投資驅動、槓桿膨脹、產能失控、價格雪崩、債務爆雷。習近平所謂的戰略升級,根本未曾跳脫制度的自我迷戀,反倒加劇對「速度」、「規模」與「政策意志」的依賴。
當太陽能也「恆大化」了,當綠色產業成為灰色債務的代名詞,這場「新能源神話」還剩下多少真實?電動車與鋰電池,真的能逃過相同命運嗎?還是正在排隊走向下一場系統性爆雷的舞台?
若中國不真正從體制底層反思資源配置邏輯,不戒除對規模的病態崇拜與對市場訊號的刻意漠視,那麼,「新三樣」終將步上「老三樣」的後塵。最後留下的,不是全球綠能霸主的榮光,而是遍地債坑、一地雞毛。
作者》洪耀南 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