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大腦「切換成本」超高!專家:「三層次調節法」重建專注 擺脫訊息轟炸

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10月31日04:00 •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
數位疲勞並非個人意志薄弱,而是高密度工具使用下的可預期現象。從覺察切換、縮短會議、分級通知與儀式化邊界做起,以小步快跑的方式累積「認知儲蓄」。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工作訊息、家庭群組、學校通知與繳費提醒同時上門,許多人明明坐著不動,卻感到身心俱疲。CNN報導指出,這種源自大量數位互動與情境切換的身心耗損,可統稱為「數位疲勞」。它並非單一疾病,而是多因素累加的壓力表現;理解其機轉、辨識風險情境並採取行動,是維持工作表現與身心健康的第一步。

為何總覺得很累 大腦切換成本是關鍵

每一種數位工具都有不同操作邏輯與回饋方式。加州大學Duca Family技術管理教授保羅·萊昂納迪(Paul Leonardi)指出,當人們在短時間內頻繁於平台與任務間來回(例如郵件、視訊、即時通訊、雲端表單),大腦需不斷「抽離與重啟」專注回路,帶來額外的認知負擔。這種高頻切換並不符合人類演化而來的專注節奏,因而出現「做得多、恢復少」的疲乏感。

你正在面對三種切換 日積月累最傷神

萊昂納迪認為,生活中的細節往往讓人容易忽略,卻在不知不覺中損害專注力,以下是三個最常見的情況:

  • 工具模式切換:從A視訊平台轉到B平台、從專案系統跳到雲端試算表,看似細節不同,卻使使用者反覆搜尋按鈕、重建操作記憶,增加微小但密集的腦力消耗。
  • 任務領域切換:撰寫報告時被訊息打斷、處理表單又被臨時會議插入。每一次中斷都伴隨「重新上軌」的時間與心智成本,降低效率並拉長工時。
  • 生活情境切換:上班處理家務簡訊、下班仍回覆工作訊息。身份與角色的快速交替,使邊界感變得模糊,恢復時間被壓縮,更容易出現情緒耗竭。

查看社群媒體更累 注意力與情緒雙重拉扯

此外,萊昂納迪指出,社群動態以推播與多元訊息奪取注意力;零碎資訊要求大腦不斷「腦補」情節以理解脈絡;與他人比較的過程容易引發嫉妒、焦慮或被排除感。注意力分散、過度推論與情緒波動相互強化,讓使用後的疲憊感特別明顯。

在家工作更難休息 界線管理成為關鍵

居家辦公缺乏通勤與走動帶來的自然切換與短暫休息,反而更依賴工具完成協作;同時,萊昂納迪提到,為了讓同事「看見自己在線且有生產力」,人們傾向延長可回應時間,導致邊界模糊、恢復不足。長期下來,睡眠品質、專注力與情緒穩定度都可能受影響。

三層次自我調節 減少切換增加恢復

萊昂納迪建議3種方式,慢慢調整切換的頻率,讓注意力能長時間在專注狀態:

1. 設計工作流程

  • 同質工作「打包」進行:固定時段處理郵件、再統一回訊息,避免在不同任務間來回穿梭。
  • 建立平台慣例:為常用工具設定固定版位與快捷鍵,減少尋找操作的微耗損。
  • 會議斷捨離:能以文件決策的議題不開會;必要會議事前發議程、事後留決策摘要。

2. 善用注意力

  • 視訊會議「鏡面效應」減量:視情況關閉自我畫面或改用語音,降低自我監看帶來的壓力。
  • 通知分級與批次查看:將高優先訊息設為白名單,其餘於固定時段處理。
  • 番茄鐘與微休息:每25至50分鐘安排2至5分鐘離席,讓視覺與姿勢真正改變。

3. 重建生活邊界

  • 上下班儀式:用固定音樂、散步或簡短伸展,標記「開始/結束」。
  • 面對面效率聊天:談話中直擊重點,減少漫長群聊。
  • 睡前一小時減螢幕:讓交感神經穩定下來,利於入睡與隔日專注。

穩健調整而非一次到位 科學方法讓專注回歸

數位疲勞並非個人意志薄弱,而是高密度工具使用下的可預期現象。萊昂納迪建議,從覺察切換、縮短會議、分級通知與儀式化邊界做起,以小步快跑的方式累積「認知儲蓄」。當專注與恢復重新取得平衡,效率、情緒與人際互動都將回到更健康的軌道。

【延伸閱讀】

短影音滑太多專注力變差?心理師:兒童情緒和記憶力都會被影響

早餐不只吃飽更能吃出專注力!醫推薦「低GI飲食」 促進代謝健康

加入【健康醫療網】Line@好友,天天關注您健康!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3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4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5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06

不是害羞也不是不會社交!內向者分成4種 先搞懂你是哪一型

健康醫療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