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救急診大絕招!8月起9種病人住院日縮短,近20萬人提早釋出病床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7月07日04:10 • 發布於 07月07日04:10 • 出處/康健雜誌 文/邱宜君 圖/photoAC
救急診大絕招!8月起9種病人住院日縮短,近20萬人提早釋出病床

為了加速病床釋出、減少急診待床壓力,健保署8月起,要實施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OPAT),預估1年可讓將近20萬人提早出院,回家繼續完成治療。哪些人適用?回家後要怎麼治療?率先實施的醫院遇到什麼樣的兩難?實施OPAT已經10年的英國,給台灣3個重要忠告。

醫院護理師大量出走,為維護病人安全、符合護病比,醫院就會選擇關床。病床減少,急診首當其衝,需要住院的病人滯留急診,一等就是2、3天,病人辛苦,急診醫師也被壓垮,爆發離職潮。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6月接受《康健》採訪時表示,為加速病床釋出,將實施「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OPAT)」,病況穩定、住院只為完成抗生素療程的感染症病人可提前出院回家,再每天回門診打抗生素。醫院門診實施一段時間,會開放基層診所也能做,讓病人更方便,也能開創「跨總額(醫院、西醫基層)」的照護模式。

病人最想知道的,是哪些病可以早點出院回家?急診醫師最想知道的,是全面實施OPAT能釋出多少病床?健保署參議黃珮珊日前在台灣在宅醫療學會舉辦的「在宅急症照護一週年」研討會揭曉答案:

罹患以下9種疾病,且病情穩定、有行動能力(不是機構住民也不是居家醫療個案)的病人皆適用:

1. 肺炎

2. 尿路感染

3. 軟組織感染

4. 骨髓炎

5. 脊椎感染

6. 敗血性關節炎

7. 心內膜炎

8. 術後感染

9. 醫療器材相關感染

根據2023年健保資料估算,1年約有19.6萬名住院病人適用OPAT,總住院件數為22.3萬件。這些人不需要再住院1、2週,病床可以提早釋出。

OPAT適合有行動能力的病人,如果是行動不便的機構住民或居家醫療個案,或是住在偏遠地區、交通不便的病人,罹患這9種感染症怎麼辦?健保署預計下半年將在宅急症照護的適用範圍,從原先的3種感染症(肺炎、軟組織感染、泌尿道感染),擴大到其他感染症,由醫療團隊到府注射抗生素。

奇美醫院「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成功3關鍵,還有兩難待解

奇美醫院積極參與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劃,OPAT也走在最前面。奇美醫院副院長、感染科醫師湯宏仁表示,OPAT能減少院內感染、釋放床位、減少醫療支出,而且病人滿意度很高。自從今年2月建立流程,截至5月26日,已經服務39名病人。

這些病人半數小於65歲,62%來自門診,23%來自急診,15%來自住院部,以泌尿道感染為大宗(54%),其次為關節感染(15%)、軟組織感染(13%)、呼吸道感染(5%)、腹腔內感染(5%)。39人大多順利在門診完成治療,只有6人仍因發燒而住院。

抗生素療程一旦開始就要耐心完成,才不會治不好還產生抗藥性,為了讓病人乖乖按時回門診打抗生素,奇美醫院煞費苦心。

OPAT成功的關鍵有3:患者選擇、團隊整合、系統支持。」湯宏仁說,收案前評估要審慎篩選病情穩定、治療單純、能夠配合的病人,跨專業團隊要有感染科醫師選擇合適的抗生素、監控治療的過程,藥師、護理師、個案管理師,每個都不可或缺。流程處處都要為病人設想。例如,奇美醫院附近出了名的難停車,醫院給OPAT病人專用停車證、快速通關等優待,注射區環境也比一般門診區更舒適。

要讓病人願意回門診打針,最好以1天1次為限,但這會限縮抗生素的選擇。湯宏仁表示,這是目前最大的兩難,OPAT很容易會違反「窄效優先」的抗生素管理原則,被迫跳過較精準的窄效抗生素,直接使用廣效型抗生素,增加抗藥性風險。如果讓病人提早出院,還要以每天6次、8次的頻率注射窄效抗生素,就需要輸液器(infusor)這項醫療器材,但目前健保僅給付用於居家化療(900多點),若OPAT要用,病人得自費。

確保藥物穩定、建立資料庫,英國專家向台灣提3大忠告

把抗生素放進輸液器,病人自己在家裡慢慢打,藥物穩定性會受到氣溫、環境影響。抗生素在不同設備,或不同環境下的穩定性資料、全國各地的感染症特性,都是國外專家建議台灣必須著力建置的大數據。

確保藥物穩定性,我們才能公平地提供照護,而非讓某些人享有、其他人卻沒有。」應邀來台演講的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教授Mark Gilchrist表示,英國推動OPAT同時,也逐步審視各種輸液設備與抗生素的安全性及穩定性,發現低於某些溫度時,流速會變慢,若環境過熱,藥物可能就會變質。現在還有幾種昂貴抗生素,穩定性數據明年才會出爐。

此外,Gilchrist也表示,「OPAT概念並不新,新的地方在於,我們現在擁有大量資料。」英國50多個治療中心的登錄系統,截至目前,已經累積超過5萬個治療日的資料,這些資料能讓醫師在社區治療感染症的時候,能夠與當地醫院的感控資料連結。如此一來,即便來不及細菌培養、只能靠經驗性給藥,也要根據當地特性去選擇藥物。若不這麼做,抗藥性就會累積,「我保證再入院率會更高。」

台灣即將跟上美、加、英、法、德、新加坡、澳洲等10多國,實施OPAT,研討會與會醫師都躍躍欲試。不過,Gilchrist提醒,抗生素管理的原則是,僅在確定有必要時才放置靜脈導管,若口服抗生素治療同樣有效,就應優先選擇口服藥

(本文諮詢專家:健保署參議黃珮珊、奇美醫院副院長湯宏仁、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教授Mark Gilchrist)

延伸閱讀:

黃金果是什麼?營養5功效與禁忌,黃金果吃法大公開

不是犧牲,是被重視!全台護理師大出走,南台灣2醫院如何留住護理師的心?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深靜脈血栓藏風險

靜脈血栓是一種常見卻常被忽略的血管疾病,下肢腫脹、浮青筋都是常見症狀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比防腐劑還毒!食安專家揭「1添加物」重創腸道健康、害慢性發炎

三立新聞網
02

乳癌不再最可怕!醫揭更年期後 女性頭號殺手 最大威脅是「它」!

TVBS
03

別再看體重!「1數字」才決定健康:太多害心梗、三高

三立新聞網
04

男左腹痛月餘,竟是直腸癌第3期!無血便、便祕、無家族病史,也要提高警覺

華人健康網
05

男吞嚥困難竟是雙癌警訊!3個月分階段治療,成功根除食道癌與肺腺癌

華人健康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1

Kitty劉二小姐
我只知道台籍看護日薪2800~3500 光是這點 護士就不想做了! 醫院不是沒病床 而是護士薪資太低了
07月08日07:12

顯示全部

最新消息

5月就驗出黃麴毒素!「福源花生醬」再檢驗仍超標 衛生局勒令停產回收

CTWANT

福源顆粒花生醬多批產品黃麴毒素超標 竹市衛生局令停產開罰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腸病毒新生兒重症增2例 4天大男嬰染伊科病毒不治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酷聖石冰淇淋「漂白水當白開水」供客人飲用2人就醫 台中食安處勒令停業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想靠肉毒變美?盧建勳醫師公開「9大黃金部位」:調對位置很重要!

姊妹淘

與死神拔河成功 44歲壯年男奇蹟重生

台灣好新聞

「夏季憋尿」恐釀泌尿道感染!醫示警7、8月飆高峰 5類人注意

TVBS

聲音沙啞、走路喘,竟是氣管癌找上門!切除氣管與螺旋式重建手術,重拾健康

華人健康網

在飯店「光腳洗澡」也會染HPV?「病毒疣」成因、預防方式一次看

健康醫療網

陸男小便不停尿出蟲子 檢查揪出元兇:出在內褲上

CTWANT

孩子最愛的風味優格、早餐穀片不健康?!哈佛醫生揭露8款「偽健康食品」:容易造成腸道發炎

媽媽寶寶

夏天也會著涼?中醫推薦五大生活法,避免寒氣從冷氣、冰飲入侵

姊妹淘

暴雨釀災!類鼻疽創歷年新高:4大傳染病齊發,你該懂的雨災防疫3關鍵

康健雜誌

夏季憋尿小心泌尿道感染!醫揭:5大高風險因素,反覆感染恐「2疾病」跟著來

華人健康網

打造無歧視醫療!桃醫愛滋照護 9成感染者達U=U目標

中天電視台

平衡感和壽命長短有關?簡單「1動作」預測你的死亡風險

康健雜誌

就業服務法第46條修正條文8月1日上路 6大配套1次看

NOW健康

52歲男為投票忍牙痛引蜂窩性組織炎 家人急送醫保住一命

健康醫療網

上週新增2名新生兒腸病毒重症! 其中1名早產男嬰死亡

NOW健康

薑不只是配角!營養師曝:每天攝取適量…可控血糖降發炎

中天電視台

中醫看低血壓 常見4種不良習慣引起

康健雜誌

蟲蟲危機! 南投農夫咽喉有異物 竟是4公分水蛭

民視新聞網
影音

蟲蟲危機! 南投農夫咽喉有異物 竟是4公分水蛭

民視新聞影音

子宮瘜肉、肌瘤會影響受孕!醫揭「3成女性當心病變」非經期出血是警訊

優活健康網

陪伴出院、長照不中斷 亞東推「Home Easy Go」專案

NOW健康

子宮肌瘤、子宮息肉切除新利器!拋棄式子宮鏡冷刀精準又安心,守護子宮

華人健康網

研究揭「黃金睡眠區間」!每少1小時增9%糖尿病風險

三立新聞網

4人誤喝消毒水掛急診 醫師:絕對不要催吐

NOWnews 今日新聞

久站族注意!腳麻腰痛是警訊,5大久站族職業病及正確的居家舒緩方法

有醫靠

模擬人腦學習記憶! 陽明交大研發晶片仿人腦神經突觸

NOW健康

南部暴雨!4大傳染病疫情加劇 清理家園落實防疫3步驟

NOW健康

家族病史、重度吸菸2關鍵族群 肺癌篩檢3周年翻轉期別

NOW健康

誤將漂白水當開水下肚!醫示警正確急救1招

NOWnews 今日新聞

日走7000步享6大好處 蒼藍鴿:CP值最高

NOWnews 今日新聞

遺體泡水塔12小時!醫:飲用恐害腸胃感染 煮沸也不安全

中天電視台

誤用「假壯陽藥」不只傷肝腎! 藥師:恐引起2大致命疾病

潮健康

新生兒腸病毒再添2重症!5天大男嬰染「伊科11型」不治

中天電視台

暴雨狂炸中南部!災後積水「恐釀11種疾病」醫警告:4種可能致命

造咖

睡眠品質差小心腦淋巴系統功能下降!影響記憶力恐失智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每口都是挑戰!近7成長者吞嚥困難、邊吃邊嗆:避開3種NG食物+3招軟食技巧,讓爸媽吃得香又營養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