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瑣碎時間的 Me Time 療癒!即便只有一分鐘,也能重整再出發
生活忙啊忙、轉啊轉,日復一日過著暈頭轉向的生活:在家庭裡,為了家人付出、在工作上,為了績效努力,維持日常的運作之餘,不是整天下來只想躺平,就是常常感覺全身都被掏空。
長時間的無條件給予,往往會忘了回頭看看自己,直接把個人的需求都擺在最後面,導致越來越多人出現身心失衡的問題。
Me Time 一詞的出現,正是要提醒身處於高壓世代的你我,無論有多忙碌、多繁亂,每天都要撥出一點點與自己相處的時間,做些喜歡的事情,達到一定的放鬆或舒壓。而在這難得的片刻,要怎麼做、做什麼?如何安排、如何分配?才能使 Me Time 的效果在最高值呢?
謹記重質不重量的道理
所謂的 Me Time,顧名思義就是與自己相處的個人時光,透過這樣的獨處,讓疲勞的身心能夠獲得某種程度的修復。
至於時間的多寡,一方面得衡量是否會影響其他例行事務、另一方面則取決於自我的內在需求。不過,與其花心思只為擠出更多 Me Time,不如先把「品質」顧好!如果是為了有更多自己的時間,就快速完成工作、快速吃飯、快速洗澡,卻也因為這些「快速」增加出錯率,或者更累,就顯得有些本末倒置了。
反觀,用真正空閒的時間做喜歡的事,著實享受真正Me Time,才是進行自我療癒的目的。例如,上班前 10 分鐘配上一杯咖啡,靜心閱讀一本喜歡的書;洗澡時輕輕哼上一首喜歡的歌,使身心確實獲得一定程度的修復。
善用寶貴的通勤時間
在匆忙的工商時代,我們早已習慣手機不離身,即便有空檔,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機,回客戶訊息、逛社群網購、看影片或小說……一眨眼時間就過了,完全沒有休息到。最明顯的,莫過於在通勤時,一大半以上的人都在滑手機,很少是在做其他的事情。
當然,並非使用 3C 就不能放鬆,只是用久了也容易出現眼睛疲勞、肩頸痠痛的毛病。再者,因為通勤通常都只有自己,相對地很適合打造 Me Time 時光,或許可以重拾書本、聆聽音樂或Podcast、閉目養神,都是非常好的休息,用於上班前、下班後的情緒轉移都很不錯。
實踐睡前的一分鐘冥想
假如真的完全抓不出時間,每天忙到最後一刻只想躺平的話,睡前的冥想就會是個好時機。
花個一分鐘到五分鐘,閉上眼睛回想整天下來,做過哪些事、說過哪些話,心平靜氣地用另一個人的角度,試著內省。另一種方式是,想像某些天馬行空、和自己不相干的事物,隨著思緒任意飄盪,保持心情的愉悅;不管是哪種方法,目的皆是在讓心靈更平穩,進一步了解自己、熟識內在的需求。
Me Time 的內容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人能告訴我們要怎麼執行,必須靠一次次的嘗試與碰撞,將興趣再放大、將自我再提升,慢慢地、漸進式地,往更理解自己的路上邁進。學習享受 Me Time,重整後的明天又是嶄新的開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