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牙驛通送牙醫到你家!全台第1個支援系統,讓居家牙醫不再是苦行僧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7月23日03:43 • 發布於 07月23日03:43 • 出處/康健雜誌 文/邱宜君 圖/陳德信攝
牙驛通送牙醫到你家!全台第1個支援系統,讓居家牙醫不再是苦行僧

10多位診所牙醫師怎麼扛下全台五分之一居家牙醫服務?「牙驛通」在雙北和桃園成功打造支援系統,排案、接送、器材、輔助人力都包辦,牙醫師只要專注於專業服務,其他什麼都不用煩惱。

豔陽高照的6月午後,「牙驛通」共同創辦人、牙醫師羅可聘與護理師、個案管理人員等4人迎著微風,提著幾個小箱子,從台北市市郊某社區的小山坡走下來,熟練地把箱子放上車。20多分鐘後,他們又提著小箱子,走進市區一棟電梯大樓,第12次按下周先生家的門鈴。

現年82歲的周太太說,87歲的周先生有巴金森氏症,幾年前雖走路比較吃力,但還是天天去附近國小操場走10幾圈,維持體力。無奈新冠疫情導致校園封鎖,沒地方運動,身體狀況快速衰退,近幾年都臥床。

「他去醫院一趟要一整天、出動3、4個人,借儀器把他吊起來、放上輪椅,再坐復康巴士,那個好難預約…..」周太太感嘆,「我都80幾歲了,實在心力交瘁,看到他痛又不會講,好可憐。好在我兒子2021年11月申請到居家牙醫,這個牙醫很好,每3個月來一次,我們比較安心!」

豔陽高照的6月午後,「牙驛通」共同創辦人、牙醫師羅可聘與護理師、個案管理人員等4人迎著微風,前往個案家。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居家醫療病人務求預防肺炎,牙醫洗牙、補牙有眉角

現在周先生不僅能經口進食,口腔健康也維持得不錯,羅可聘這次到訪只要稍微刮除牙結石、塗氟,30分鐘內就能搞定。周先生現在的穩定,是牙驛通3年持續照護的成果,從補牙、洗牙、教家屬和看護用牙間刷潔牙,這3件事看似簡單,但在居家執行的考量和方式,都跟在診所有些不同。

羅可聘分析,診所病人的診療目標高,還要考慮美觀,但居家醫療病人的需求重點在病痛解除、維持衛生、預防蛀牙及牙周病。此外,還要選擇能在病人床邊執行、又能減少額外風險的做法,有時需要分次處理,有時則需調整治療目標,加上考量病人身心狀況,較難一次做到百分之百。

以洗牙為例,羅可聘表示,居家醫療病人要預防吸入性肺炎,但洗牙時機器會噴水,所以必須放慢速度,謹慎小心地洗牙。又比如蛀牙,在診所有儀器可以高速鑽磨到徹底乾淨,但居家醫療無法做到,要慢慢挖。有時無法挖得很徹底,但重點是要補好,避免再次因卡食物殘渣而蛀牙。

「牙驛通」共同創辦人、牙醫師羅可聘定期到府,為周先生刮除牙結石、塗氟。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病人放鼻胃管仍需定時刷牙,牙間刷更要會用

至於清潔,更是常被忽略、需要花很多時間做衛教指導的重點。羅可聘表示,許多居家醫療病人都有放鼻胃管、有許多缺牙,照顧者常以為這樣就不用刷牙了,結果口腔細菌長期滋生,進而導致嚴重的牙周病、舌炎、念珠菌感染等問題。

如果病人已經失去察覺或表達能力,通常都要等到照顧者發現病人表情痛苦、嘴巴味道很重、外觀腫腫的,才會想到要看牙醫。牙醫會先處理腫痛等問題,同時很可能也會發現有蛀牙、牙周病、口腔清潔等其他問題,待日後逐步解決。

根據健保《牙醫特殊需求醫療服務計劃》,居家牙醫2個月可以服務1次,每天在病人身邊的是照顧者,因此給照顧者衛教非常重要。以清潔為例,羅可聘說,放置鼻胃管,還是得每隔6~8小時清潔口腔。居家牙醫通常會幫助照顧者,挑選適合患者尺寸的牙間刷,並手把手教他用,才能確實清潔縫隙,一起為病人的口腔健康把關。

為了保護個案,牙驛通進個案家之前,會先穿好鞋套、髮帽、隔離衣。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10多位牙醫師,扛下全台2成居家牙醫服務

雖然還有多人不知道可以申請居家牙醫,但隨著超高齡社會來臨,需求已經爆發。根據健保署統計,2024年已有82家診所參與居家牙醫,服務量比2020年增加6成,達到3,449人次。其中,有750人次是牙驛通支援的10多位牙醫師所服務,換算平均全台灣每5次居家牙醫服務,就有1次是牙驛通在照顧。

「讓所有不方便的人都變方便,是我們的初衷。」牙驛通執行長曾暐志表示,民眾不方便出門就醫,我們就去家裡;民眾不知道怎麼申請居家牙醫,我們一步步協助。牙醫不方便去病人家,我們會事先了解病人情況及需求,提供儀器耗材,並負責清消維護,出車派人去診所接牙醫師,載他去病人家,讓牙醫師不用花10幾、20萬元買器材,也不用煩惱交通,只要專心發揮專業。

曾暐志表示,牙驛通服務範圍包括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來自10間診所的10多位牙醫師,共同服務500多位個案。位置相近、時間配合得來的個案會排在同一天,護理師和個案管理人員則會於每天下午,從位於台北市的辦公室出發,帶著器材去接醫師,再一家一家登門服務。

在都會區從事居家醫療,最麻煩的一件事就是找停車位。牙驛通有個案管理人員負責停車、開車,醫師不需煩惱車位難尋;服務完成後,會先送醫師回診所,護理師和個案管理人員再開車回辦公室,將器材清潔、消毒。平時,護理師和個案管理人員也會透過官方LINE帳號關心個案近況,回答照顧者的問題。

牙驛通個管人員會負責停車,醫師不需煩惱車位難尋;服務結束後也會先送醫師回診所,護理師和個管人員再回辦公室清潔消毒器材。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有需要的人很多,盼將牙醫師帶到他們身邊

羅可聘從陽明交通大學牙醫系畢業後,曾經在宜蘭羅東博愛醫院服務。當時就觀察到,許多病人為了看牙醫,七早八早就要搭車下山,有時看完診、要回家時就沒車了。此外,還有些人年輕時遭逢車禍意外,臥床幾十年都很難出門,期間幾乎沒有給牙醫看過牙齒,口腔狀況都不太好。

有居家牙醫需求的人一直都在,但要怎麼讓牙醫更容易靠近這些人?這個問題一直在羅可聘心裡,直到在台北市開業多年後,因緣際會發現大學牙醫系學長陳國華也有相近的理念和經驗,便前往日本參訪取經,並於2020年共同成立牙驛通,是台灣第1個居家牙醫支援系統,希望大幅降低牙醫師投入居家醫療的門檻,扭轉「居家牙醫就是苦行僧」的刻板印象。

有居家牙醫需求的人一直都在,但要怎麼讓牙醫更容易靠近這些人?這個問題一直在羅可聘心裡。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曾暐志表示,儘管剛創業就遇上新冠疫情,連牙醫診所營運都面臨壓力,但創辦人與股東都不願意放棄,想盡辦法支撐下去,才有現在的10多位牙醫、500多位個案的服務規模。

身為居家牙醫支援系統的先行者,羅可聘期許牙驛通能支持台灣牙醫發揮專業,協助民眾獲得即時、完整的口腔健康專業團隊服務,例如口腔復健、吞嚥訓練。

羅可聘說,投入醫療業的人都有某種使命感,但工作久了,有時會感覺不到這份使命,好像自己只是供需的一端,心裡非常疲憊。當牙醫師走出診間,進到人家家裡,確實地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減輕家屬的心理負擔,等於是在他們身上重新看到從事醫療的價值。這種精神上的收穫,讓在外跑居家醫療的醫生,比在診所坐整天更不容易累,反而有充電的感覺,更有動力投入醫療工作。

延伸閱讀:

香港腳症狀能根治?7招防傳染,治療香港腳藥膏一次看

退休只想遊山玩水?她們選擇擺攤創業,用雙手開創第三人生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很多人會吃!醫曝台人早餐「4地雷組合」恐釀三高

三立新聞網
02

吃冰跟經痛有關?蘇怡寧打臉「都是習俗認知」:自己不吃別禁止別人

CTWANT
03

她超愛喝冰飲「26歲就長滿子宮息肉」!醫曝狂喝飲料3大風險:容易造成氣滯血瘀

姊妹淘
04

史丹佛研究發現 人體從這年紀開始呈現「斷崖式衰老」

NOW健康
05

百萬YTR猝逝! 非心肌梗塞「健檢正常卻忽略血壓」

中天電視台
06

蔡依林9點半就寢、郭富城晚睡早起 醫師給出真正評論…

信傳媒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