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端監控生理機能 住宿型長照機構愛無"線"
智慧醫療科技、運用在長照。一間科技公司總經理,有感自身照顧生病父母親時,即使送去機構,也難以隨時掌握身體狀況,他腦筋一轉,將汽車自動駕駛的技術,運用到偵測人體生理數值。
耗時三年多,發明出裝置,只要掛在天花板,不需要接任何管線到長者身上,就能知道心跳,呼吸和體溫,甚至連跌倒都能預防,目前全台已經有部分長照機構,合作使用。
一個人的護理站,隨時豎起雷達,掌握長照機構30多位住民狀況,有突發、也有例行任務,一個班8小時,想喘口氣、得自己找時間拼湊。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護理科主任 朱怡蓁:「住民是一天接受一次的,生理數值的測量 平均來講,一位大概5分鐘要喔,那再加上 我要把這個紀錄,用手抄的方式,這樣子累積下來的時間,我想 大概也就將近2個小時。」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引進一套,智慧照護系統,近年,偵測呼吸、心跳,體溫等生理數值,交給病床正上方,長得像Wifi機的白色盒子。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護理科主任 朱怡蓁:「透過非接觸性的方式,來取得這樣的生理數值,所以就等於說這些(監測)儀器,都可以卸除 都可以不需要。」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院長 蔡景耀:「住宿式長照機構,對於民眾來說 就是他的家,走到你的房間裡面來跟你接觸,畢竟多少都是有一點隱私被打擾,那我們這個比較高隱私的,毫米雷達波 它等於是藉由一個,雷達探頭來偵測,它的探頭非常地小,我們住民常常說,其實都會忘了它的存在。」
毫米雷達波,常運用在自動駕駛,偵測周遭物體遠近,同樣原理、用在人體上,看皮膚起伏狀況,計算生理數值。
科技公司總經理 蘇裕翔:「因為你的心臟的跳動,它(身體)會有微微的起伏,你去算它的波峰波谷你去數,你就可以數你的心跳,利用AI的方式,來轉換成心電圖,那利用心電圖呢,我們可能又可以來算出血壓。」
機器測量,精準度達95%,觀測異常、還會響警報,即時做醫療處置。研發者蘇裕翔,花了三年多、
做出第一代系統,靈感來自生病的父母親。
科技公司總經理 蘇裕翔:「機構可能一天 只有量一次,(體溫)而已 或是兩次,但是他可能量到的時候,他已經發燒 燒很久了,那如果有這樣的一個裝置的話,其實你在發燒的初期 你就知道了。」
也想到爸爸生病後期,跌倒失能,蘇裕翔和工研院合作,積極更新2.0。
大愛電視記者 林亦庭:「老人家還最怕跌,所以這套設備,還有即時監測人體姿勢的功能,比如我現在坐下來,那麼螢幕上面的畫面的小人物,它也會跟著變成坐在床邊的姿勢。」
工研院感測系統中心副組長 戴崇禮:「比如說他頭暈 或者血壓太低,或者是他就是已經四肢無力了,那他要下床,他就一定可能會跌倒,如果你今天看到他起身 坐在床邊,通常意外就發生在這個狀況。」
預判防跌,藉的是智慧熱影像感測技術,讓體溫成像、看出姿態,再加入AI,不斷訓練,提升精確度。
目前國內已經有二、三十家醫院機構,導入這套設備試用,床數超過100床。始於人性的新科技,期盼有天推回居家,在高品質照護下,走完最後一哩路。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