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氏瘧」20年後重現台灣!夏天蚊蟲多,本土病例會出現嗎?
疾管署2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瘧疾境外移入病例,經檢驗確認為「諾氏瘧」,成為2005年至今,全台第2例諾氏瘧案例。諾氏瘧是什麼?和常見的惡性瘧、間日瘧等有何差異?可以如何防範?
疾管署2日公布的「諾氏瘧」境外移入案例,患者是30多歲外籍男性,在6月上旬至菲律賓巴拉望島旅遊時遭蚊子叮咬,且先前未服用瘧疾預防用藥。
患者返台前開始出現頭痛、發燒、茶色尿、嗜睡及肌肉痠痛等症狀,大約1週後,因症狀未改善而就醫,後續更出現呼吸困難、尿少及頭暈等症狀。經通報檢驗,確認為諾氏瘧原蟲感染,目前仍在住院治療中。
時隔20年罕見諾氏瘧再現!疾管署:東南亞地區感染人數增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23年全球瘧疾感染人數約為2.63億,死亡人數逼近60萬人。登革熱和瘧疾都是由蚊子傳播,但2者的病原卻不同。登革熱是經蚊子傳播登革病毒,瘧疾則是經蚊子傳播名為瘧原蟲的寄生蟲。
瘧疾常見種類以惡性瘧(熱帶瘧)、三日瘧、間日瘧為主。經瘧蚊叮咬後,多數患者可能在7~30天內出現:發燒、頭痛、肌肉關節疼痛、噁心嘔吐、疲倦等症狀。如果期間未接受適當治療,幾天後會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顫抖及畏寒症狀,嚴重恐導致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休克,甚至死亡。
相較之下,諾氏瘧病例較為罕見,但近幾年感染人數呈現增加趨勢。根據《臨床傳染病學》期刊研究,諾氏瘧兇猛程度雖不及惡性瘧,但因「病程發展迅速」且「臨床症狀不典型」2大因素,仍有其危險之處。
避免瘧疾找上門,至疫區旅遊須留意3點
因應台灣時隔20年,再度出現諾氏瘧境外移入個案,7月2日起,疾管署提升菲律賓旅遊疫情建議至第一級,若至當地旅遊,應遵守當地的一般預防措施。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除了菲律賓,近幾年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緬甸,以及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皆有感染諾氏瘧原蟲的案例。
根據疾管署資料,近95%的瘧疾病例分布於非洲,以衣索比亞疫情較為嚴峻。這次境外移入個案旅遊的菲律賓,則以巴拉望省確診數最多,光是去年就累計近9,000個案。若民眾近期至瘧疾盛行地區旅遊,應注意3點:
1. 提前1個月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依醫師指示持續服用瘧疾預防藥物。
2. 旅遊期間落實防蚊措施,例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及使用防蚊液,並避免黃昏至黎明期間外出。
3. 若返台後出現疑似瘧疾症狀,應盡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等資訊。
台灣自1965年經世衛列入瘧疾根除地區後,至今多為境外移入感染,鮮少有本土病例。羅一鈞表示,台灣沒有長尾獼猴及豬尾獼猴等諾氏瘧原蟲宿主,且目前僅存的瘧蚊為矮小瘧蚊,主要分布於台東及高屏有溪流的山林地區,評估瘧疾傳播風險極低。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