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凡觀點:臺積電股價太貴嗎?
臺積電(2330)自 1994 年 9 月 5 日上市以來,股價已大幅成長。若於 1994 年以每股 96 元的價格買進一張,持有至 2025 年 9 月 1 日收盤價 1,165 元,資產價值已成為原始投入的 533 倍(含股票股利與現金股利再投入)。(註:IRR 計算之年化報酬率約 22.45%)。
那麼,533 倍的臺積電算貴嗎?先把結論擺前面──「貴不貴」多半是心理學問題,不是數學問題;真正要算的,是未來現金流與資金成本,以及產能擴張與需求趨勢是否匹配。更直接地說:若沒有一套能持續在場、又能控管風險的流程,再便宜也會買錯;若流程正確,就算看起來「貴」,長期照樣能把報酬拿回來。
現況,三個關鍵訊號其一,基本面再創新高
臺積電第二季淨利年增 61% 至新臺幣 3,982.7 億元、營收年增 39% 至 9,337.9 億元,AI/HPC(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需求將營運結構推上新階。這不是單一產品的「意外」,而是運算需求曲線整體上移的反映。
其二,產能布局前移
根據 WSJ 報導:公司把美國亞利桑那的部分量產時程「提前數個季度」,目標打造「超級晶圓廠叢集(gigafab cluster)」。這代表管理層對中期需求的把握度足夠高,願意用前置投資將「瓶頸」變成「護城河」。
《華爾街日報》報導:TSMC to Speed Up Arizona Expansion to Meet Soaring Chip Demand
TSMC Chief Executive C.C. Wei said Thursday that the world’s largest contract chip maker would pull forward production timelines for some of its planned facilities by “several quarters.” The expansion is aimed at creating a “gigafab cluster” in Arizona, to support U.S. clients in businesses like AI and smartphones, he added.
其三,政策雜訊仍在
關稅與地緣政治帶來的不確定性尚未消失,半導體與資通訊的部門性關稅另案評估中;高層也坦言對整體影響仍待觀察。不過,管理層同時指出關稅多由進口端承擔、客戶行為未見明顯改變,顯示基本面與訂單黏著度仍占上風。
「太貴」的錯覺,往往來自錯的比較對象
多數人口中的『貴』,其實是把今天的股價拿去和昨天(或去年的)價格相比——這是典型的錨定偏誤。與其問『比過去貴不貴』,不如問:現在的價格,在估算未來五年的自由現金流(約等於營運現金流−資本開支)並按資金成本(=必要報酬率)折現至今日價值後,其淨現值(Net Present Value, NPV)是否大於 0?——這個提問,才能把短線波動與情緒噪音排除在外。
價值重估:AI 不是題材,而是現金流
AI/HPC 需求已成為主要營收動能,占比約 60%。這顯示公司營運結構由消費性循環轉向企業級運算與資料中心,並進入長週期成長軌道。當終端需求結構升級、製程代差維持、良率與先進封裝銜接順暢,市場對毛利率與自由現金流的中長期假設就會上修——於是「看起來貴」的當下,其實是對新常態的消化期。
風險不粉飾,但要可管理
當然,投資不是單向敘事。您仍需面對三類風險:政策/關稅路徑不確定:短期可能擾動估值倍數;海外擴產執行:成本、良率、供應鏈在地化的磨合期;景氣輪動:非 AI 項目的循環調整。
差別在於,這些風險多屬可觀測、可對沖或可用流程「鈍化」的類型——只要您的持有架構不是用短錢博長趨勢,就能把它們變成波動,而不是永久性損失。
真正的問題不是「要不要買」,而是「怎麼買」
把判斷從「猜低點」換成「設計流程」。筆者主張的口訣很簡單:先做再調;買點不是猜,是安排。具體落地就是三件事:定期定額:把可投資現金的固定比例自動化;分批加碼:在聯準會縮表、但貨幣供給仍持續上升的階段(如 2015 年、2018 年),可考慮採取分批加碼策略。拉回加碼(選配):自近高 -8%/-15%/-25% 分階加一份。
當您用制度而不是情緒下單,市場就很難把您「甩」出去。(延伸閱讀:美、台風險性資產大漲的底氣是什麼?重貨幣學派要如何應用在投資上?)
核心—衛星,一套就好
核心(80%)建議用大盤 ETF 或全球入息/股息型基金承載——這些工具天然含權值股,間接持有臺積電,同時分散到其他高現金流資產,讓投資不會變成單一公司賭局。
衛星(20%)再用臺灣半導體或全球半導體主題 ETF 強化您對製程代差與 AI 供應鏈的觀點曝險。如此,核心保證「一定在場」,衛星用來「按洞見調整」。
幣別與槓桿:兩個旋鈕,務必保守
臺灣投資人多以臺幣計價生活,建議同時持有臺幣 ETF 與美元計價基金/ETF,遇到匯率波動只微調扣款比例,不暫停。槓桿若一定要用,請確保借款利率明顯低於長期期望報酬,並把貸款成數控在保守區間;當聯準會縮表且貨幣供給下降時(例如 2022 年),應優先降低槓桿,而非停止投資。這些做法的本質,都是為了「抱得住」。
為什麼「不買」反而更危險?
因為「不買=缺席;缺席=拿不到複利」。時間才是最大變數,而不是某一天的進場點。當一家公司的自由現金流與競爭地位進入新臺階,市場會用更高的估值範圍去定價——等舊價位,常常等不到。您能主動控制的,只有:今天先下一筆、把扣款寫進行事曆,讓流程把自己綁在場內。
回到題目:臺積電「太貴」嗎?
若以去年上市滿 30 年時的 411 倍為基準,則截至 2025/9/1 已達 533 倍,因此直覺上會覺得現在比較「貴」。但如果比較的是未來五到十年的自由現金流曲線與資本報酬率,再扣掉政策雜訊與執行風險後,您得到的是另一個答案:「貴」與否,取決於是否具備一個能把波動化為時間之友的持有架構。從目前的財測上修、產能前移與 AI/HPC 結構性提升來看,市場對合理價的重新錨定才剛開始。(延伸閱讀:臺積電上市30週年,獲利至今賺幾倍?)
警語:本文為教育性討論,非投資建議;實際比重與產品選擇請依個人風險承受度、現金流與稅務規劃調整。
本文為風傳媒特邀導讀人季凡撰寫,現在訂閱:風傳媒VVIP合作推薦專案,除了以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還有優惠好禮大加碼!
*作者季凡為 APcore Global Education 創辦人、財經 Podcast「Two Money Lovers 經濟學不是萬能但有用」主持人。(推薦閱讀)台積電先進晶片將漲價!從5到2奈米全面調漲 原因曝光「業界不意外」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季凡,未經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