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權 AI 投資未來五年破 1 兆美元,輝達與供應鏈受惠
隨著各國政府加快部署AI 基礎設施,輝達的GPU 與機櫃級解決方案(rack-scale system)正逐漸成為各國確保算力自主的戰略核心。根據爆料人士Jukan 引述小摩針對供應商鴻海的最新報告,未來五年全球「主權AI」投資規模有望突破1 兆美元(約新台幣 30 兆元)。
Hon Hai: Sovereign AI Investment May Reach USD 1 Trillion in the Next Five Years, Becoming a New Growth Driver for the Compute Market
Hon Hai believes that sovereign AI investment projects worth more than USD 1 trillion will emerge in the next five years, becoming a new and…
— Jukan (@Jukanlosreve) August 31, 2025
所謂「主權AI」,指的是由政府主導或大力支持的AI 超級電腦與數據中心建設,目的在於掌握數據主權與運算自主權,如美國星際之門規模約5,0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15 兆元),相當於7 萬台NVIDIA GB200 機櫃,並需建設10GW 等級的運算設施、歐盟InvestAI 約2,000 億歐元(約新台幣 7 兆元) ,以及沙烏地Humain AI 約1,0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3 兆元)。目前部分計畫正在加速,預計最快自2026 年起開始貢獻營收。
這些兆美元級的投資將直接轉化為對輝達AI 系統的龐大需求,以及帶動旗下供應鏈。小摩預估,2025 年全球NVL72 機櫃出貨量將達3–5 萬台,2026 年進一步提升至5–6 萬台。
隨著GB300「Blackwell Ultra」 以及新一代Vera Rubin 架構的導入,產品平均售價(ASP)有望持續上行。同時,輝達的主要代工夥伴鴻海也在報告中寫到,2025 年AI 伺服器營收將達1.8 兆新台幣,市占率約40%。
主權AI 投資將為輝達帶來長期穩定的增長。不過,挑戰也隨之而來,像星際之門這類10GW 等級的超大型運算設施,其耗電量已相當於一座核電廠,堪稱「吃電怪獸」。如何在滿足能源與基礎設施需求的同時持續擴張,將成為未來所有科技公司所要面對的問題。
(首圖來源:影片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