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芳專欄:只關注「電力供給」的能源政策很危險
核三廠公投活動已在8月23日結束,本次公投主文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投票率為29.53%,同意票數低於公投同意門檻500萬523人,故未通過,其中,公投結果為同意票數434萬1432票(74.17%),不同意票數151萬1,693票(25.83%)。雖然本次公投提案未通過,但是,由於同意票票數將近不同意票的三倍,因此,同意票數所反映的人民選擇必然也會受到社會的關注。
重起第三核電廠的公投與前次核四廠公投的差異,以及重啟核三能否解釋為重啟核電都值得進一步討論。
2025核三與2021核四公投主文的差異
首先,2025年8月23日重啟核三廠的公投主文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2021年12月18日的核四公投的主文為「您是否同意核四啟封商轉發電?」,二次公投主文的重要差異在於今年公投主文強調核能發電廠需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才可以重新啟動運轉,因此,對公投投票者而言,原本已認為台灣需要核電的核四同意票投票者(2021年核四公投同意票數為380萬4,689票)必然會支持此次公投提案,此外,原本擔心核電廠安全疑慮而不同意核四啟封的公民,可能在這次第三核電廠需確認無安全疑慮可重啟運轉的前提下,而投下投一票。這是今年核三公投同意票數會較2021年核四公投高的原因之一。
重啟核三廠若能解決缺電就不可能解決台電的虧損
其次,本次核三公投的提案目的雖為在確認安全無疑慮下重啟核三廠運轉,但是,許多人多將台灣缺電原因導因為「非核家園」的政策目標所致,換言之,核三重啟的部分支持者認為,只要重啟第三核電廠,台灣就可以不缺電或缺電問題可以大幅降低。然而,缺電的前提是電力需求大於電力的供給,因此,若無法有效降低需求,則再多的電力供給都不可能解決電力的供給。
更重要的是,許多人以核電成本低為由,作為台電若重新啟動第三核電廠就可以解決台電虧損的問題。但是,若同樣一群支持台灣需要重啟核電的人也認為台灣存在缺電,則表示即使增加核電的供給,台電仍會持續虧損。這是因為,在電力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增加核電的供給只會縮小電力供需的缺口,並無法讓核電替代掉他們認為較核電發電成本高的其他發電機組,故認為重啟核三廠或使用核電就可以縮小台電虧損的說法,只有在核電可以「替代」其他發電方式的情況下才會成立,若台灣如這些輿論所認為的「缺電」,則核電只是補足供電缺口,並無法縮小虧損。
政府的能源政策不應僅考慮公投結果
必須承認電力市場的問題相當複雜,即使台灣各種不同機組的發電量足夠,但是,輸配電過程所需的電網以及輸電系統的分散程度都會影響輸配電的穩定性。換言之,即使發電機組正常發電,輸配電系統若產生問題,仍會對企業與人民的用電帶來影響。缺電與跳電是不一樣的,但是,對企業與人民而言,就是缺電。任何家庭與企業的用電都可能因線路問題而產生跳電,但是,若是一個里或一個區域的停電,則大家就會認為是缺電,而不會考慮是區域電網所導致的跳電而非缺電。
最後,若無電可用的原因是因為電力供應不足導致,則增加電力的供給可以解決問題,但是,若無電可用的原因是因為輸配電系統所產生的問題,則增加再多的核電,都無法解決問題。除了電價外,由於影響電力供需的問題相當多元,因此,我們不能期待核電可能解決缺電。政府應該注意公投的結果,但不應因為一次的結果就否定既有的能源政策方向。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