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翻倍的青春煉獄!自殺成青少年第2大死因,2人有1人被漏接,為什麼他們選擇輕生?
近10年來,台灣青少年自殺率翻倍,已成重大社會議題。數字背後,代表年輕世代正在痛苦中掙扎,為什麼制度仍接不住這些年輕生命?
青少年心理健康拉警報!「我們不能再把兒少自殺視為偶發事件,它已呈現潛藏趨勢,且和過去大不相同,」台大公衛學院所長張書森發出警訊,雖然絕對人數並不算高,但青少年自殺率的結構性上升,已構成公共健康危機。
自殺已成為青少年第2大死因,僅次於事故傷害。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15~24歲青少年自殺率從2014年的每10萬人5.1人,上升至2024年的11.9人,10年翻倍;15歲以下自殺通報人次也大幅增加,2019年~2023年間,由7,991件升至逾1.3萬件。
數據顯示,有高達45%學生在生前未曾接觸任何校內外輔導資源,「這是一個重要警訊,我們需要更完善細膩且深入青少年生活的防治策略,避免不當的標籤效應,延誤早期介入時機,」立法院厚生會兒少權益委員會召集人林月琴說。
這場變化的背後,是整個社會環境的轉折:家庭支持力下降(如離婚率上升)、網路使用頻率與風險暴露提升、心理困擾日益嚴重、求助管道不足等,這些系統性危險因子正在擴張,而數位時代的衝擊與家庭支持系統的式微,更讓青少年處境雪上加霜。「這不是孩子本身的問題,而是社會、家庭與制度共同的挑戰,」台大社會工作學系名譽教授鄭麗珍強調。
問題是,現有制度究竟在哪些環節失靈,導致這麼多孩子被漏接?
缺口1:心理健康教育與檢測未能及早介入
若要預防悲劇發生,第一步應是「及早辨識」。然而,現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檢測設計,對低齡學童仍顯得不夠友善。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林慧華指出,政府用於推廣心理識能的「心快活」平台兒童版,幾乎與成人版相同,「不是加上注音就好」,對年幼孩子難以使用,也難以引發興趣。
缺口2:兒少精神醫療人力、資源不足
兒少精神醫療量能不足,是台灣長期存在的問題。全台目前僅約316位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遠遠無法滿足需求。「全國兒童精神科醫師人數實在太少,許多孩子需要長期治療,卻常掛不到號,」台大兒童醫院兒少保護醫療中心主任呂立直言。他補充,即便有心理師能協助,諮商次數仍受限,孩子難以獲得持續支持。
缺口3:跨部會合作,責任歸屬模糊
兒少自殺防治涉及教育、衛福、社政等多個部門,但責任歸屬不清,導致通報後資源銜接經常斷裂。呂立觀察到,校內外單位常互相劃界:「這是校園外的事件,我們沒辦法處理」、「這是校園內的,就交給輔導老師」。他直言,必須有一個明確的主責單位,整合各方資源,讓孩子無論面臨日常煩惱還是精神疾病,都能有一個長期、穩定的大人追蹤陪伴。
缺口4:缺乏死亡回顧,檢討機制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跨部會合作得以改善,若沒有從過往悲劇中檢討與學習,錯誤恐會一再重演,目前兒少自殺事件的後續處理,仍缺乏針對個案的「死亡回顧」機制。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強調,每宗兒少自殺都反映了大人、制度與校園環境的責任,若沒完整回顧,就難以推動教育與制度改善。
缺口5:數位環境風險與網路防護不足
在傳統制度挑戰外,隨著青少年網路使用率飆升,數位環境逐漸成為心理健康的重要風險來源。研究顯示,當社群媒體上自殺貼文增加時,隔天自殺人數也隨之上升。張書森指出,這顯示社群媒體恐帶來模仿效應,使自殺行為被常態化;同時也提醒,社群媒體可作為監測自殺風險的重要管道。
問題難解,兒少心理健康卻是刻不容緩。林慧華建議,應該將心理篩檢納入學童健檢,並參考大專校院使用的「簡式健康量表」,調整成幼童可理解的題目,才能及早發現問題。
不過,大規模篩檢關鍵在於後續是否能提供有效轉介與治療。若後續支持不足,篩檢恐怕不僅效果有限,還可能讓孩子背負標籤。張書森建議,優先在具備專業評估能力的醫療場域推動,確保孩子真正被接住。
對此,心理健康司司長陳柏熹承諾,將調整「心快活」平台,讓內容更符合兒少需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則強調,已推出社會情緒學習(SEL)中長程計劃,未來將以遊戲化方式導入幼兒園與小學。
一旦孩子的困擾沒能及早被發現與處理,下一個挑戰就是有限的醫療資源,往往難以承接龐大的需求。陳柏熹坦承,醫師人力不足是「極大挑戰」。目前正透過3個方向補強:
1. 布建專屬病房:台大兒童醫院已籌設全台首間兒少精神科專屬病房(12床),中部今年將設立,南部也有醫院規劃投入。
2. 強化社區資源:深化並活化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吸引更多青少年願意走入。
3. 放寬服務限制:研議放寬心理諮商次數,並補助醫院設置青少年特別門診。
在預防層面,政府也引進「心理健康急救(MHFA)」方案,期望提升大眾危機應對能力。但陳柏熹坦言,最大挑戰仍是專業人力不足,未來需善用科技輔助,讓有限人力發揮最大效益。
然而,更深層的問題在於跨部會間的責任模糊,導致孩子在制度縫隙中被推來推去,甚至被遺落。教育部國教署回應,目前自傷事件的通報雖日趨完整,教師也能及早發現並上報,事件發生後會立即發給學校「學生自我傷害後的狀況處理表」,以了解原因並檢討,但仍有許多孩子沒被接住,顯見仍缺乏更深層的檢討機制。
陳柏熹指出,涉及家暴、毒品等複合需求的個案,過去常由不同個案管理師分別處理,未來將盡量整合,由單一管理師負責,確保孩子不會在系統中反覆流轉。尤其自殺成因多元複雜,不可能一次涵蓋所有案例,但「死因回溯」可先從指標性個案逐步推動,並需跨部會合作,才能深入檢討。
青少年自殺防治刻不容緩,專家一致強調,不能只靠事後補救,要將支持網絡和系統「前移」,從教育、醫療到數位環境全面補起缺口。
青少年自殺率10年翻倍,已是社會警訊。唯有將制度補強,並強化預防與早期介入,下一代才不會一次次被制度遺落,這也是社會、教育與家庭共同的考題。
《康健》關心你,請珍惜生命,再給自己一個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