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10年翻倍的青春煉獄!自殺成青少年第2大死因,2人有1人被漏接,為什麼他們選擇輕生?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8月26日09:06 • 發布於 08月26日09:06 • 出處/康健雜誌 文/葉懿德 圖/Freepik
10年翻倍的青春煉獄!自殺成青少年第2大死因,2人有1人被漏接,為什麼他們選擇輕生?

近10年來,台灣青少年自殺率翻倍,已成重大社會議題。數字背後,代表年輕世代正在痛苦中掙扎,為什麼制度仍接不住這些年輕生命?

青少年心理健康拉警報!「我們不能再把兒少自殺視為偶發事件,它已呈現潛藏趨勢,且和過去大不相同,」台大公衛學院所長張書森發出警訊,雖然絕對人數並不算高,但青少年自殺率的結構性上升,已構成公共健康危機。

自殺已成為青少年第2大死因,僅次於事故傷害。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15~24歲青少年自殺率從2014年的每10萬人5.1人,上升至2024年的11.9人,10年翻倍;15歲以下自殺通報人次也大幅增加,2019年~2023年間,由7,991件升至逾1.3萬件。

數據顯示,有高達45%學生在生前未曾接觸任何校內外輔導資源,「這是一個重要警訊,我們需要更完善細膩且深入青少年生活的防治策略,避免不當的標籤效應,延誤早期介入時機,」立法院厚生會兒少權益委員會召集人林月琴說。

這場變化的背後,是整個社會環境的轉折:家庭支持力下降(如離婚率上升)、網路使用頻率與風險暴露提升、心理困擾日益嚴重、求助管道不足等,這些系統性危險因子正在擴張,而數位時代的衝擊與家庭支持系統的式微,更讓青少年處境雪上加霜。「這不是孩子本身的問題,而是社會、家庭與制度共同的挑戰,」台大社會工作學系名譽教授鄭麗珍強調。

問題是,現有制度究竟在哪些環節失靈,導致這麼多孩子被漏接?

缺口1:心理健康教育與檢測未能及早介入

若要預防悲劇發生,第一步應是「及早辨識」。然而,現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檢測設計,對低齡學童仍顯得不夠友善。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林慧華指出,政府用於推廣心理識能的「心快活」平台兒童版,幾乎與成人版相同,「不是加上注音就好」,對年幼孩子難以使用,也難以引發興趣。

缺口2:兒少精神醫療人力、資源不足

兒少精神醫療量能不足,是台灣長期存在的問題。全台目前僅約316位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遠遠無法滿足需求。「全國兒童精神科醫師人數實在太少,許多孩子需要長期治療,卻常掛不到號,」台大兒童醫院兒少保護醫療中心主任呂立直言。他補充,即便有心理師能協助,諮商次數仍受限,孩子難以獲得持續支持。

缺口3:跨部會合作,責任歸屬模糊

兒少自殺防治涉及教育、衛福、社政等多個部門,但責任歸屬不清,導致通報後資源銜接經常斷裂。呂立觀察到,校內外單位常互相劃界:「這是校園外的事件,我們沒辦法處理」、「這是校園內的,就交給輔導老師」。他直言,必須有一個明確的主責單位,整合各方資源,讓孩子無論面臨日常煩惱還是精神疾病,都能有一個長期、穩定的大人追蹤陪伴。

缺口4:缺乏死亡回顧,檢討機制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跨部會合作得以改善,若沒有從過往悲劇中檢討與學習,錯誤恐會一再重演,目前兒少自殺事件的後續處理,仍缺乏針對個案的「死亡回顧」機制。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強調,每宗兒少自殺都反映了大人、制度與校園環境的責任,若沒完整回顧,就難以推動教育與制度改善。

缺口5:數位環境風險與網路防護不足

在傳統制度挑戰外,隨著青少年網路使用率飆升,數位環境逐漸成為心理健康的重要風險來源。研究顯示,當社群媒體上自殺貼文增加時,隔天自殺人數也隨之上升。張書森指出,這顯示社群媒體恐帶來模仿效應,使自殺行為被常態化;同時也提醒,社群媒體可作為監測自殺風險的重要管道。

問題難解,兒少心理健康卻是刻不容緩。林慧華建議,應該將心理篩檢納入學童健檢,並參考大專校院使用的「簡式健康量表」,調整成幼童可理解的題目,才能及早發現問題。

不過,大規模篩檢關鍵在於後續是否能提供有效轉介與治療。若後續支持不足,篩檢恐怕不僅效果有限,還可能讓孩子背負標籤。張書森建議,優先在具備專業評估能力的醫療場域推動,確保孩子真正被接住。

對此,心理健康司司長陳柏熹承諾,將調整「心快活」平台,讓內容更符合兒少需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則強調,已推出社會情緒學習(SEL)中長程計劃,未來將以遊戲化方式導入幼兒園與小學。

一旦孩子的困擾沒能及早被發現與處理,下一個挑戰就是有限的醫療資源,往往難以承接龐大的需求。陳柏熹坦承,醫師人力不足是「極大挑戰」。目前正透過3個方向補強:

1. 布建專屬病房:台大兒童醫院已籌設全台首間兒少精神科專屬病房(12床),中部今年將設立,南部也有醫院規劃投入。

2. 強化社區資源:深化並活化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吸引更多青少年願意走入。

3. 放寬服務限制:研議放寬心理諮商次數,並補助醫院設置青少年特別門診。

在預防層面,政府也引進「心理健康急救(MHFA)」方案,期望提升大眾危機應對能力。但陳柏熹坦言,最大挑戰仍是專業人力不足,未來需善用科技輔助,讓有限人力發揮最大效益。

然而,更深層的問題在於跨部會間的責任模糊,導致孩子在制度縫隙中被推來推去,甚至被遺落。教育部國教署回應,目前自傷事件的通報雖日趨完整,教師也能及早發現並上報,事件發生後會立即發給學校「學生自我傷害後的狀況處理表」,以了解原因並檢討,但仍有許多孩子沒被接住,顯見仍缺乏更深層的檢討機制。

陳柏熹指出,涉及家暴、毒品等複合需求的個案,過去常由不同個案管理師分別處理,未來將盡量整合,由單一管理師負責,確保孩子不會在系統中反覆流轉。尤其自殺成因多元複雜,不可能一次涵蓋所有案例,但「死因回溯」可先從指標性個案逐步推動,並需跨部會合作,才能深入檢討。

青少年自殺防治刻不容緩,專家一致強調,不能只靠事後補救,要將支持網絡和系統「前移」,從教育、醫療到數位環境全面補起缺口。

青少年自殺率10年翻倍,已是社會警訊。唯有將制度補強,並強化預防與早期介入,下一代才不會一次次被制度遺落,這也是社會、教育與家庭共同的考題。

《康健》關心你,請珍惜生命,再給自己一個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健康資訊不漏接!加入【康健雜誌LINE好友】

延伸閱讀:

一位3歲男童的逝去,揭開36億兒童醫療網真相:資源南北失衡,「孩子是寶」淪口號?

六大原則,教你輕鬆吃出好能量,從根本變健康 (1/2)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很多人會吃!醫曝台人早餐「4地雷組合」恐釀三高

三立新聞網
02

吃冰跟經痛有關?蘇怡寧打臉「都是習俗認知」:自己不吃別禁止別人

CTWANT
03

她超愛喝冰飲「26歲就長滿子宮息肉」!醫曝狂喝飲料3大風險:容易造成氣滯血瘀

姊妹淘
04

史丹佛研究發現 人體從這年紀開始呈現「斷崖式衰老」

NOW健康
05

百萬YTR猝逝! 非心肌梗塞「健檢正常卻忽略血壓」

中天電視台
06

蔡依林9點半就寢、郭富城晚睡早起 醫師給出真正評論…

信傳媒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