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測《打造職涯優勢地圖》|你不必什麼都會,兩張圖幫你盤點職涯力氣該放哪
你最近是不是也在懷疑自己該不該轉職?
工作 10 多年後,漸漸升上中階職位,薪水穩定、表現不差,但心裡卻浮現一種疲憊的茫然感。不是不能做、不是做不好,而是不知道「這些事值不值得繼續做」。
許多中年轉職者的焦慮,不是來自沒選擇,而是「不知道要往哪走」。與其急著找下一個出口,或鑽進眼前的某個痛點,不如先退一步:重新看清自己累積了什麼、卡在哪裡、還能往哪裡走。
今年 39 歲的 Grace 擔任科技公司的行銷企劃專員,平常負責撰寫品牌故事、設計簡報與活動教材,也會幫主管整理內外部的溝通資料。
工作多年,她對這份工作並不排斥,有些事甚至做得很好,團隊也習慣依賴她的文字與邏輯能力。但近幾年,她常常在完成一整天任務後,感到一種說不出的心累,不是厭倦,也不是力不從心,而是內在浮現一個模糊的問號:「我現在做的這些事,還值得我繼續這樣投入嗎?」
覺得心累?先釐清你該堅持什麼、放下什麼
她沒有想立刻離職,也還沒準備好轉職。但她很清楚,她想搞懂這件事。於是,她決定透過《打造職涯優勢地圖》中的兩張圖卡:「從日常任務發現潛藏天賦」以及「從卡關任務中看見限制與調整策略」,釐清自己的工作能量與職涯配置,哪些是她值得繼續投注的事,哪些其實不用再硬撐了。
第一張|天賦地圖:看見做得快又好的事
首先,她從自己的一週工作中列出所有任務,並依感受分類為:
很擅長:
- 撰寫講稿或報導
- 設計簡報與活動教材
- 把資訊整理成內部閱讀手冊
- 幫朋友潤稿、改內容提案
她做這類內容的速度比別人快,而且幾乎不太需要重改。像主管講稿、活動教材,常被說「一看就懂」,有時還被同事拿去當範本。
她回想起,大學時就常幫同學改報告、潤稿,進職場後,也是那個「別人改不出來,就丟給她試試看」的人。
這些任務的共通點是:她能快速理解脈絡、用清楚的邏輯說明事情、站在讀者的角度寫出對的語言。那一刻她意識到,自己擅長的不只是「文字好」,而是一種「資訊轉譯」的能力。
她也開始思考,這種能力在內部簡報、活動教材、教學設計,甚至未來轉型成顧問或講師時都會用得到。比起做行銷數字,她可能更適合幫人把話說清楚。
第二張|卡關任務反思:誠實面對勞心的任務
表現平平:
- 報帳、流程處理、內部系統填寫
- 跨部門整合資料、追蹤進度
- 主持部門會議、前置聯絡
不擅長:
- 處理突發任務
- 口頭報告或臨場簡報發表
- 製作預算或數據報表
突發任務總讓她無法進入狀況,當場反應型的工作節奏與她格格不入。有些事不是做不來,而是做完只會更疲憊。
她曾做簡報提示卡、會議前列出提問順序,也練習過報表格式,但她後來慢慢發現,真正卡住的不是技巧,而是她對這種「即時反應 X 多線處理」的工作節奏,始終無法適應。那不是方法的問題,而是能量配置出了錯。
真正的轉變,不是找到答案,而是願意承認「不擅長」
在最後一題中,她寫下這樣一句話:「我希望把流程處理、報表整合、主持會議這些交出去,專心做好內容企劃與簡報設計。」
寫下這句話後,她突然覺得鬆了一口氣,不是因為事情變少了,而是她終於願意承認:有些事她真的不擅長,也沒必要再硬撐。
給也在職涯轉折口的你:從日常任務開始釐清方向
《打造職涯優勢地圖》中的模板,不會告訴你什麼才是「對的選擇」。它們只是陪你慢慢看清楚:每天那些看似習慣性的任務,其實透露出什麼樣的能力、偏好與能量流向。
這次的整理沒有劇烈轉變,但讓 Grace 重新理解自己。她發現,原來有些事情她真的做得很好,也被認可很久了;有些事則不是她不努力,而是本質上不適合她繼續扛著走。
這不是一次人生翻轉,但卻讓她第一次感受到「我可以決定,我想怎麼工作。」
職涯轉折往往不是來自某個突然的重大決定,而是某個平凡的時刻,你開始願意為自己問一句話:「這真的是我想繼續投入的嗎?」
重新整理職涯方向,從這裡開始
你也可以從這份職涯實作模板開始探索。它涵蓋 6 大模組 × 21 組互動工具,超過 60 頁內容,整合 Ikigai 探索、天賦發現、去留評估、行動拆解與個人品牌定位,是一份適合職場卡關、轉職迷惘,或想重新盤點方向者使用的實用整理地圖。
搭配《經理人》推出的「全方位職涯思維課」線上課程,將引導你從動機、天賦、願景一路走向具體行動,找回熱情,設計出真正適合自己的職涯節奏。
本文初稿由 AI 協助整理、編輯:羅秀如
延伸閱讀
升遷卡住、轉職迷惘?職涯規劃不只是選工作,而是選「你想成為的人」
感覺工作乏味、生活空虛停滯?留意「中年危機」要給你的提醒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