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打PRP幫助增加懷孕率? 研究指「取卵數增加」,醫揭真相:效果眾說紛紜

每日健康

發布於 07月17日10:16

潮健康/林昱彣

卵巢衰弱打PRP增加試管嬰兒成功率? 研究:取卵數增加

近年已廣泛應用於運動傷害慢性疼痛領域的再生療法「PRP(Platelet-Rich Plasma, 自體血小板血漿)」,被特定文獻指稱有助於卵巢功能衰弱者,在試管嬰兒療程時的取卵數增加。這是否意味著PRP對於增加懷孕率也有一定作用?黃建榮婦產科暨台北協育試管嬰兒中心副院長黃珽琦醫師受訪表示:「PRP確實帶來新的選擇,但它仍是輔助而非主力治療,就像考試準備多了一本參考書,能否真的拿高分,還得看基礎實力與整體策略。」

黃珽琦醫師說明,回顧近一年一項隨機雙盲試驗:研究團隊找來60位屬於低卵巢庫存量第 3、4類患者,將她們分為「卵巢內注射 PRP」與「未注射」兩組,並在第二次、第三次取卵時持續觀察。結果顯示,卵巢內注射PRP的族群,取卵數量連續2次明顯增加,對於卵巢庫存量本就捉襟見肘的病人而言,無疑是一大利多。然而,後續兩組受試者的囊胚品質臨床懷孕率並未同步拉開差距

卵子多不等於一定受孕率提升胚胎發育、染色體正常率、著床環境等因素可說是環環相扣,樣本數擴大後才可能看出真正趨勢!」

PRP遇到「內膜過薄」也沒轍? 醫:遇1狀況需考慮尋求代孕

PRP在人工生殖療程中扮演何種角色?黃珽琦醫師指出,自體血小板中富含生長因子,注入卵巢後可刺激血管新生組織修復,理論上能喚醒沉睡中的初級濾泡讓卵巢「庫存」再被喚起部分活力。臨床上可應用PRP的對象,包括 AMH 低於 1.2 ng/mL基礎濾泡少於5顆符合卵巢早衰定義,以及對高劑量排卵刺激反應依舊平平的患者。對上述族群而言,PRP如同一枚火種,雖不保證能燃起熊熊大火,至少替日漸熄滅的卵巢功能留住微光。

至於子宮內膜過薄問題,若臨床發現內膜厚度低於7毫米,就可被定義為「著床高風險」。造成內膜過薄的原因多元,先天發育不良占少數,大部分與後天因素有關:例如多次接受子宮刮搔術後流產,導致基底層受損沾黏,或因血流不足呈現蒼白外觀。此時 PRP 的定位更偏向修補「土壤」:透過血小板釋放的各式生長因子,加速微血管增生,協助內膜重新長厚。配合加大雌激素劑量、使用威而鋼促進局部血流,再加上白血球生長因子(G-CSF)等方法,多線並進,才能把薄弱的內膜從3、4毫米努力拉回安全區。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在卵巢或子宮注射PRP。黃珽琦醫師表示,若女性已停經多年濾泡刺激激素(FSH)長期高於 20 IU/mL卵巢幾乎等同「關機」狀態PRP 恐怕無用武之地;而針對曾嘗試 PRP 仍沒有任何濾泡甦醒者,再注射也難以改變結局。另外,若內膜傷害屬於深層且不可逆,像是多次流產手術後留下大片斑駁組織,即便注射PRP並搭配G-CSF、威而鋼等藥物,仍難以逆轉子宮內膜過薄的問題,此時則建議尋求代孕協助。

個人化治療才是成功關鍵! 「2療程」不打PRP也能助孕

若注射PRP後仍未見其效,黃珽琦醫師指出,此時建議採用「微刺激療程」或「自然週期療程」介入:前者透過口服排卵藥搭配少量排卵針減少注射次數和藥物劑量,降低對卵巢的刺激程度;後者的特點則是 「不打針、不吃藥」,追蹤患者自然排出的卵子進行取卵和受精,適用於對排卵針及排卵藥物反應不佳的患者,可最大程度地減少對身體的干擾。

「哪怕一次只取到1、2顆卵,也可藉由『多次取卵、集中植入』的策略累積胚胎!」黃珽琦醫師補充,為提升卵子質量,臨床上也建議女性搭配DHEA、男性荷爾蒙凝膠、輔酶 Q10、生長激素等補充品作為輔助。至於子宮內膜若仍有修補的可能,則可繼續透過雌激素血流改善藥物調養,並配合時間窗口精準植入,以爭取僅剩的不多受孕機會。

PRP助孕效果眾說紛紜 目前尚未有標準醫療指引

「PRP 取自自身血液,不用擔心排斥或過敏,卵巢注射在麻醉下完成,子宮內膜注射則透過細導管,疼痛多可耐受,怕針其實不是問題。」黃珽琦醫師強調,儘管PRP因研究結果呈現分歧、尚未被各國臨床指引列為標準治療,但隨著多中心、大規模隨機對照試驗陸續進行,未來幾年內或許能給出更明確答案。

最後,黃珽琦醫師表示,生殖醫學療程如同馬拉松長跑,不孕夫妻切勿因一次失敗就灰心,也避免產生「將所有希望寄託在單一技術或作為」的心態。「與專科醫師建立長期溝通、扎實累積胚胎、悉心調整生活型態,才能在漫長的旅程中保存體力、守住信念!」

延伸閱讀:

3成不孕問題與男性有關! 有「寡精症」只能做試管? 醫:1狀況恐需借精生子

開放代理孕母挽救生育率? 醫坦言「台灣還沒準備好」:8大潛在問題需要解決

延伸閱讀
7成乳癌患者的惡夢!「最溫柔乳癌」卻也最容易復發,醫籲:快介入1藥物降低風險
3成不孕問題與男性有關! 有「寡精症」只能做試管? 醫:1狀況恐需借精生子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3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4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5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06

不是害羞也不是不會社交!內向者分成4種 先搞懂你是哪一型

健康醫療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