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吞瀉藥、不跑廁所!腸道檢查終於不再折磨,腸道超音波能取代大腸鏡嗎?
腸道超音波技術有無痛、免清腸、不需空腹及零輻射等優勢,適用於追蹤發炎性腸道疾病。腸道超音波能取代大腸鏡,進行大腸癌及息肉篩檢嗎?
大腸鏡的清腸過程,對許多人來說是痛苦不堪的經驗,而對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等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因為一輩子都要頻繁定期追蹤,每次做大腸鏡更是揮之不去的夢魘。
近年國內引進腸道超音波,免清腸、非侵入性,逐漸替代大腸鏡,成為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的追蹤利器,同時還可檢查併發症,如瘻管、局部膿瘍與腸狹窄等,並逐漸應用於監測癌症免疫治療引發的相關結腸炎,造福更多患者。
不只追蹤發炎性腸病!腸道超音波還能監測這問題
32歲范先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不堪每年大腸鏡檢查和反覆清腸的不適,導致他一度減少回診頻率,病情控制不佳。直到在醫師建議下改採腸道超音波檢查,無痛、不需空腹、免清腸,提高規律回診追蹤的意願,醫師也能根據即時影像判斷病情給藥,范先生的症狀控制比以前更理想,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系主治醫師蔡宗佑說明,一般腹部超音波只看肝、膽、胰、脾、腎,必須用低頻率、高穿透力的探頭才能看清楚大範圍的臟器,但若只用低頻探頭看腸子的構造和狀況,解析度差、影像品質不佳,因此最近幾年國內引進高頻探頭,雖然穿透力較差,每次掃描範圍較小,但解析度高,腸子看得更清楚,只不過也較費時。
專門的腸道超音波會低頻和高頻探頭並用,相較於傳統大腸鏡僅能觀察腸道黏膜層的改變,腸道超音波可評估整層腸壁結構,包含黏膜、黏膜下層與肌肉層。透過觀察腸壁厚度、血流狀況、周邊是否有脂肪堆積、明顯淋巴結、以及黏膜層、黏膜下層和肌肉層是否嚴重融合,據此判斷腸子是否處於發炎狀況。
蔡宗佑表示,腸道超音波目前的適應症為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主要用於追蹤治療控制情況,診斷仍須仰賴大腸鏡切片、取得病理報告才能確診。臨床上也會用於檢測是否有併發症如瘻管、局部膿瘍與腸狹窄,同時快速評估急性發炎狀況,癌症免疫治療引起的腸道發炎也能監測,協助調整治療方案。
曾有病人做完化療出現腸道發炎,經過3~4個月後治療團隊評估病人已經沒有腹瀉,計劃調高化療藥物劑量,但照了腸道超音波,發現發炎情況還未完全改善,暫緩治療計劃,直到日前再次照超音波確認已完全沒有發炎,才調高藥物劑量,讓病人治療更安全。
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祕書長顏旭亨補充說道,有些患者腸道穿孔或瘻管,無法做大腸鏡,只能依賴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進行診斷,然而,這類檢查不僅費用高昂,還涉及放射線暴露,檢查後短期內通常難以重複安排。
相較之下,腸道超音波具備非侵入性與操作便利的特點,不僅能在數日或數週內即時追蹤病情變化,也能提供可靠的臨床資訊,因此是很好的選擇。
找息肉、揪出大腸癌,仍須仰賴大腸鏡
但在大腸癌篩檢上,仍無法取代大腸鏡。蔡宗佑解釋,若未經過清腸,腸道中仍有糞便,會遮擋視線,超音波無法看到腸壁完整情況。
因此即便是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屬於大腸癌高風險族群,在接受固定腸道超音波追蹤發炎情況之餘,每3~5年還是要接受大腸鏡檢查。一般民眾更無法只透過超音波就了解是否罹患大腸癌或腸內有息肉。
此外,腸道超音波只照腹部無法看清楚直腸的狀況,會受到膀胱遮蔽。不過,中國附醫近期正在發展肛門周圍超音波,以探頭掃肛門周邊的直腸,同樣不需深入肛門、也不需空腹和清腸,只是必須褪下褲子做檢查。
顏旭亨表示,腸道超音波在歐洲使用已相當普遍,國內近2、3年也逐步引進。隨飲食西化,國內發炎性腸道病患逐年增加,因此近年來學會積極推動腸道超音波臨床診斷與治療監測中的應用,並舉辦專業培訓課程與實作工作坊,以提升醫師操作能力,透過標準化流程與步驟,確保檢查結果的一致性與可信度。
顏旭亨說,目前國內已有少數醫師取得「國際腸道超音波組織」的訓練認證,學會也與相關國際組織密切合作,期望未來能在台灣設立訓練中心,為醫師提供更完整深入的專業培訓,確保民眾能接受高品質且可信賴的檢查服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