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觀察》河南網紅超市創舉!招募刑滿釋放人員,胖東來打破「案底人生」魔咒?
最近,位於中國河南省許昌市的「網紅」商超胖東來的創始人於東來通過社交媒體宣布,將為刑滿釋放人員及來自新疆和西藏等中國邊遠地區退役軍人提供就業機會,其中涉及刑滿釋放人員的招聘計劃旨在「讓刑釋群體獲得社會尊重與關愛,活出尊嚴」。此舉在中國民間引發關注,再一次將這個邊緣群體的生存艱難推到公眾視線之中。
根據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2025年3月發布的報告顯示「全國批捕犯罪嫌疑人75.3萬人,提起公訴163.1萬人」。另據河南省延津縣人民檢察院在官媒《河南農民報》中披露的一篇工作紀要的數據顯示「刑滿釋放人員三年內再犯罪率達13.7%,其中財產型犯罪占68.5%」。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背後,是刑滿釋放人員回歸社會後面臨的安置難題。
包括犯有危害國家安全犯罪在內,中國在刑滿釋放之日起,有五年的「幫教期」。所謂「幫教期」按照中國《監獄法》第37條規定:「對刑滿釋放人員,當地人民政府幫助其安置生活。通俗意義講就是「幫助回歸社會,教育其不再從事違法犯罪活動」。
然而,在現實中,中國社會卻存在廣泛且流於形式的「幫教」。這些參與幫教的單位屬於中國行政司法系統,通常是各地司法局。這類單位大多數是靠財政來養活,但是由於財政收入連年下降,導致幫教工作質量也是參差不齊,進而演變成「幫而不教、教而不幫」的現象,成為再犯罪率攀升的誘因之一。
在現實中,這種流於形式的幫教不止是因財政困難就難以作出,更多的是所處的城市資源少的可憐,對幫教人員毫無任何關懷之意。而司法部門的形式主義莫過於一種「交作業」般的敷衍。
正如孔子所言:「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意思是「犯錯是不可避免的」。對於刑滿釋放人員最大問題就是「無犯罪記錄證明」,在中國任何行業都需要以此作為「安全的藉口」。由於這個證明關乎一些地方官員的「政治生命」所以沒有任何人願意承擔責任,也就意味著「案底人生」將追隨其一身至死,也將影響其後代。
從送外賣到跑網約車,這張看似不起眼的證明卻在中國「泛國家安全化」的背景下,逐漸成為一種無形的枷鎖。
正是這種「泛國家安全化」造成的不信任,是使得社會公眾之間整體造成信任缺失的主要原因,而刑滿釋放人員作為社會中最邊緣的群體,其「再社會化」需要政府與公眾共同努力,構建信任而非制造對立。
解開這個枷鎖的鑰匙則是來自社會的包容,學會包容則是給社會安全性增添最大的保障。缺乏靈活關懷的社會環境,容易將刑滿釋放人員推向邊緣。
因此,若因一念之差犯錯便被徹底否定,在刑滿釋放之後,合法謀生之路受阻,非法途徑看似「輕車熟路」,這種重蹈覆轍的發生不僅是個人和家庭的悲哀,更體現了社會信任的缺失。
回頭看看,一個國家或社會具備真正的社會安全感,是源於對司法制度的信任與對弱勢群體的接納。相較於中國目前這種流於形式的「司法幫教」與高調的政策宣示,卻難以真正消弭刑釋人員所面對的「無形之墻」。(推薦閱讀)夏珍專欄:民進黨的行政院長當不得
同樣,包容刑滿釋放人員,不僅是司法關懷的擔當,更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不將犯罪作為一種「榮耀」而希望唯有以理解與支持取代偏見與排斥,才能為真正的「和諧社會」注入真實存在的安全感。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