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旅遊

三峽鳶山步道走讀 彩壁、古戰場、無菜單早餐店,體驗郊山魅力

天下雜誌

更新於 1小時前 • 發布於 2小時前 • 呂冠璇
三峽鳶山步道走讀 彩壁、古戰場、無菜單早餐店,體驗郊山魅力

當城市的水泥高樓日漸擁擠,一股走入山林的潮流悄然興起。

地處城市邊緣的郊山,是現代人重新連結自然的絕佳場域。無須長途跋涉、重裝裝備,便能喚醒身體與心靈的感知。

這種輕量級的登山,與日本近年興起的「百低山」風潮不謀而合。「百低山」是指海拔1500公尺以下,兼具自然景觀與人文意涵的山岳。由登山雜誌《山與溪谷》2021年發起,去年首度公布100座入選名單後,引起廣大迴響,今年5月再增列200座,總數達300座。

與強調高山壯麗景觀的「百名山」相比,「百低山」強調的是山林與日常生活的連結,也更容易讓人持續親近山林。在高齡化社會背景下,登低山成為長者維持健康的重要方式。

伴隨NHK節目《日本百低山》的播出,這股風潮也更加廣受矚目。主持人走訪各地山岳,不為了征服高峰,而是透過深度走讀,挖掘地方故事、重新認識與土地的關係。與當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正是低山的魅力。

鳶山彩壁有大片夢幻彩色岩壁,色彩條紋豐富,是鳶山的熱門打卡景點。

土地與記憶的知識旅程

在台灣,三峽的鳶山便是一座絕佳的「郊山」典範。

為了親身體驗三峽的人文歷史,我們跟隨深耕地方的智紳數位文化事業執行長張智傑,踏上鳶山山徑。他帶領團隊開發出「步佈台灣」數位走讀系統,結合了GIS地理資訊與語音導覽,讓登山不再只是腳步的累積,更是一段關於土地與風土記憶的知識旅程。

「三峽的山對外地人來說好像很難爬,但對當地人來說,就很適合親子,」張智傑說。

同行的在地文史工作者、三鶯社區大學講師黃君琪則擔任嚮導。「鳶山有7個步道入口,今天走的是在地人常走的路線,」她笑著說。

三峽老街的盡頭,一條小徑悄然展開,地標顯示為「三峽神社」。若沒有在地人帶路,恐怕會感到十分不解︰這分明是一座戶外球場,哪裡像是神社?

「這裡曾是日治時期神社的預定地,木材都已運來,但政權一更替,計劃也就中止了,」黃君琪訴說這段塵封的歷史。如今這片空地搖身一變成為社區的遊憩中心,也是登山路線的起點。

在柏油步道上行走約40分鐘後,便抵達鳶山最著名的地標「光復和平大鐘」。

這座重達6.3噸的青銅巨鐘,於1985年落成,紀念台灣光復40週年。一旁的石碑上,刻滿了地方人士捐款的名字,彷佛也敘說著屬於社區居民的共同記憶。

光復銅鐘當年共募得逾200萬元。鐘身刻有「禮、義、廉、恥」四字。

再往上走,銅鐘旁的小徑忽然轉為陡峭。拉著繩索攀爬,只需幾分鐘,就來到這座山的制高點「鳶山岩」。從這裡遠眺,整個三峽街區、鳶山堰水道系統、台北101、桃園台地與國道3號盡收眼底。

鳶山岩不僅是熱門拍照打卡景點,也可瞭望日治時期的古戰場。當年乙未戰爭中,「隆恩埔」與「分水崙」兩場戰役皆在此地爆發,成為台灣人抗日歷史上重要的一役。

走原始山徑,重拾身心靈感知

繼續向前行走,路徑愈發原始,幾乎與自然原貌融為一體。「我喜歡這種不規則的路,因為你得觀察、判斷,怎麼走才安全,」黃君琪邊走邊說。

相較於前段親民的石階與木棧道,原始路徑展現出郊山的另一面。「爬山會讓你領悟很多事,」她指著一處邊坡上的老樹,「你會發現這些樹根不是只是路障,而是在抓住邊坡,保護整個山體,也保護我們。你會因此心生感謝。」

走在泥地與石塊之間,有時需彎腰、有時需攀爬;部份陡坡則需借助拉繩,方能穩步推進。「我們說『手腳並用』,但其實是全身都在學習,怎麼面對眼前的不確定,」黃君琪充滿哲思地說著。

若遇到較陡峭的路段,可借助繩索進行攀爬。但切勿過度依賴,仍須留意腳下步伐,以免失去重心。

經歷約半小時路程,終於抵達最後一站「鳶山彩壁」。垂直切割的岩壁,色彩斑斕如畫,由於真菌與綠藻共生,形成多層色帶。鬼斧神工的景觀,為旅程留下完美的註記。

走進一座郊山,也是走進地方的記憶與情感。「三峽的山對外地人來說好像很難爬,但對當地人來說,就很適合親子,」張智傑補充說道。鄰近老街的鳶山,就像孩子們的遊樂場,當地的插角國小更有每年帶孩子爬三峽郊山、畢業爬玉山的傳統。

步道走讀,不僅是一次旅行,也是學習與自然共處的方式;在過程中一點一滴建立連結,為繁忙的生活帶來「心」啟發。

老街順遊:油條、品茶、藍染

下山後,便可循著原路走入三峽老街。三峽河早年水道寬廣,設有渡船口,曾是商業與生活的重要脈絡,如今河道已然改變,但那份依水而生的記憶,仍隱約留存在街景與人情之中。

三峽老街約260公尺長的紅磚拱廊,融合巴洛克華麗與閩南古樸之美,保留台灣早期獨特的建築風貌。

老街也串連起三峽的文化與藝術命脈。知名畫家李梅樹曾為三峽茶葉設計包裝,其經典作品「三峽茗茶」的廣告圖案,如今還可在水溝蓋上看到,提醒我們這條街不只是熱門景點,更是承載地方記憶的歷史軸線。

在祖師爺廟旁巷弄中,有一間擁有超過70年歷史,沒有店名、沒有招牌、也沒有菜單的早餐店。

據在地人口述,這是三峽第一間早餐店,以前沒有美而美等連鎖早餐店,上課前都會先到這家店報到。首推燒餅油條和米漿,銅板價格,卻承載著在地人的童年回憶。

若想短暫歇腳,不妨走訪在地茶人經營的「戴記茶坊」。店內茶品包含碧螺春、蜜香紅茶、白茶、龍井等,身為第4代茶農,戴文祥原在電信業深耕多年,後返鄉接棒,不僅摘下多項製茶獎項,更獲選為行政院農委會「百大青農」。

三峽茶的脈絡可追溯至清光緒年間,曾經風靡全島,被稱作「三角湧茗茶」,如今在戴記茶坊中,依舊能品味到那股歷史深沉的甘韻。

三峽清代因盛產俗稱「大菁」的馬藍,加上水源清澈、航運便捷,孕育出蓬勃發展的藍染產業。據傳,創立於1830年的「林茂興染坊」,便是三峽老街上最早的染坊。隨著合成染料與西式服飾的普及,傳統染布工藝逐漸沒落。

1990年代,在地方團體的推動下,「三峽藍」逐步復興。每年夏季舉辦的「藍染節」、各式體驗課程,讓這項傳統技藝重新融入日常。

【延伸閱讀】

「台灣是世界最容易摘星的地區?」米其林來台8年,星光為何失靈?

為什麼酒友愈來愈難找?

●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830期《紅色傾銷戰》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旅遊相關文章

01

飛機上最髒免費物品是「這項」 空服員說出嚇人原因

自由電子報
02

車站內的日文指示看不懂?電車內的廣播在說什麼?日本旅遊好用必知日語-電車篇

LIVE JAPAN
03

《鬼滅之刃》粉絲必訪!真實版無限城、無限列車在這裡

LINE TODAY 旅遊
04

銀髮族旅遊不是夢!女兒如何用「放手」陪伴爸爸走過世界三十國?

致旅程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轉發 (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