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不一樣的鶯歌 陶瓷與觀光之外,4家特色店品嘗慢生活
長年以陶藝聞名的鶯歌,正悄悄翻開新的一頁。
這座位於鶯歌溪與大漢溪交會處的小鎮,因新北市美術館進駐與捷運三鶯線即將通車,不但接軌雙北生活圈,也吸引一群選擇慢下來、重新定義生活的人落腳。他們有的返鄉,有的移居,讓鶯歌從傳統的陶瓷產地,轉變為一座融合創意與職人精神的生活基地。
「鶯歌不只是一條老街或陶瓷之鄉,更是台灣少見、仍保有完整生活脈絡與創造力的小鎮,」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劉維公說。他從美術館籌備期間便深度參與、串聯起地方能量,也見證了這座小鎮的轉變。
作客鶯歌,不妨多停留半日,挖掘巷弄中不同以往的樣貌。
三合號》加入人情味的早午餐
第一站,來到隱身在和平街巷弄裡的「三合號」早午餐。
這間店沒有浮誇的裝潢,卻有濃濃的生活氣息。門口的大紅色春聯,搭配鑲著海棠花玻璃窗的藍色磚牆,吸引人駐足。
老闆陳記宏從小在鶯歌長大,卻直到30歲才走進這座城鎮的歷史。
他曾在三峽開過一間主打音樂風格的早餐店,卻始終覺得欠缺靈魂。
他觀察到,鶯歌的老住戶逐漸流失,新移入者不斷更迭,真正能留下來、認同在地文化的人愈來愈少,於是決定返鄉開一間「有故事的早餐店」。
他花了3年學習陶藝,深入理解這塊土地的文化與產業發展脈絡,並從街坊鄰居、地方耆老口中,一點一滴還原街道的歷史。原來這條不起眼的小巷弄,早年因鄰近菜市場,而成為小鎮的核心地帶,也曾有過北台灣最大煤礦集散地的繁榮。
收藏品、桌距都展現款待心意
店內擺設的老物件,是他最得意的收藏品。圓凳來自老房東的嫁妝,桌子則是父親用漂流木親手打造,牆上貼的鄧麗君海報,架上的明星花露水、大同寶寶,在他講解下,成了一個個鮮活有趣的故事。
菜單設計也別具巧思,招牌菜「六合滷呷粿」、「登科滷肉麵」,採用南部口味的滷肉;六合、登科等冠名,則取自古時傳統建築用尺「文公尺」上的吉字,希望每道菜都能為客人帶來好運。
多數人開店講求效益,三合號卻刻意不設太多桌子,維持適當的桌距,並鼓勵客人到櫃台點餐,多一點空間與時間,讓彼此閒話家常。
一日之計在於晨,陳記宏相信,正是那些透早(台語:一大早)來報到的阿公阿嬤、趕著準時到校的學生們,讓這間店有了生活的溫度,也讓小鎮的記憶得以延續下去。
大謙堂》不拘泥的生活茶席
飽餐一頓後,順著鶯歌陶瓷老街邊的靜巷,來到由陶藝家郭詩謙打造的美學空間「大謙堂」。
在這裡,不僅可欣賞職人的作品,還能體驗一場靜下來、回歸內心的生活茶席。
大謙堂店長、郭詩謙妻子詹昕穎分享,早期參加的茶會,總讓人覺得拘謹端莊,也難以建立真正的連結,於是他們決定讓茶回到日常,辦茶會不拘泥儀式與著裝規範,「讓茶清淨人,而不是表演。」
每場茶會都從一席完整的沖泡開始,再邀請客人親自上場、體驗泡茶的節奏與器物的手感。有別於全程需要保持靜默的傳統茶席,「前三杯要安靜地喝,之後就可以開始聊天了,」詹昕穎說。
這樣的茶席美學,源自於郭詩謙對生活的感悟。工作室最初以柴燒創作為主,動輒需要花一整週的時間守窯;後因健康因素,將重心轉向電窯燒製。位在鶯歌老街的大謙堂,也逐漸轉型為展示作品與體驗生活茶席的空間。
避開觀光潮,要客人好好喝茶
最有趣的是,店休特地選在週末,「假日的鶯歌老街太觀光了,我們希望讓人留下來,好好喝一杯茶,」詹昕穎笑著解釋。
藝術家性格的郭詩謙,擅長用土表達情緒。釉料自然流淌、肌理保留泥土的質感,每件作品都帶有生命的痕跡與自然的情緒。在盈科、謙安和等米其林餐桌上,都能看到他的作品。
如今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為了生活茶席創作的「漫茶器」系列。從直覺出發設計器型,不必大費周章,只需一個茶器,加入茶葉與熱水就能品茶。茶器隨季節變換,夏天的開口大、便於散熱;冬季的開口小、壺身高而保溫。
使用口徑略大的茶器,讓熱氣更快散去,茶湯從熱烈走向清涼,是夏天專屬的節奏。(王建棟攝)
器皿承載的不只是茶湯,更是生活的氣味。在歲月提煉下,褪去匠氣,保留那份真摯的初心。
除了在地人,自外地移居到鶯歌的「新住民」,也為小鎮注入新能量。
日和》理想宅裡的手作甜點
從老街步行10分鐘距離的永昌街上,很難不注意到一棟7層樓高的清水模建築。這是近幾年新開的「日和」甜點店,由一對熱愛自然的夫妻何晟榤、張馨文,歷時5年自地自建打造。
在這裡經營甜點店,也是在鶯歌生活的一部份。他們選擇做自家想吃的風味,堅持手作與當令食材。
鶯歌過去是製陶、煤礦產業的重鎮,沒有適合的農產品,他們選用鄰近三峽的碧螺春,研發出帶有清香的磅蛋糕及特色飲品。
老樹陪伴放慢腳步、找回寧靜
最初,2人因為喜歡慢節奏的生活步調,而選擇移居鶯歌。張馨文回憶,「這裡房價在10多年前一坪僅10幾萬,」加上到台北市區只要半小時,便捷的交通、合理的生活成本,讓他們有勇氣實現夢想。
買下這塊地,則是被門口的一棵老樹吸引。住在附近的阿嬤路過時還特別提醒,「這棵樹是我小時候種的喔!」老樹不僅是甜點店的地標,也牽起與左鄰右舍之間的緣分。
「這裡沒有那麼多夜生活,但有很多能靜下來的時間,」夫妻倆熱衷登山、爬百岳,作息與鶯歌的早睡早起更合拍。下班後沿著文化路、老街跑步;週末則泡在陶藝教室,學上釉、燒製,還買了電窯回家試片。
日和,不只是甜點店,更像一種生活提案。在城市邊緣慢下腳步,留點空間給自己,長出理想生活的樣貌。
穎村食光》老屋中的歐洲味
最後一站,來到隱身於老屋中的歐陸私廚「穎村食光」。老闆兼主廚張鈞荃從未想過,自己會因為一棟老房子而留在鶯歌創業。他初見到這間老屋時,便想起遠在嘉義的阿嬤家。老屋旁那只廢棄烤窯,正好可以拿來烤披薩、做麵包。
留學德國期間,張鈞荃向當地人學做鄉村料理。從未接受過正規餐飲訓練的他,憑藉料理之神的眷顧,將歐陸鄉村料理進行創意改良,吃過的人無不誇獎。
主菜採預約制,須提前至少2日預訂。招牌菜「蜂蜜酒醋餅皮悶烤半雞」,改良自德式鄉村烤雞,選用肉質Q彈的土雞,塗上祕製醬汁,外皮則沿用窯烤披薩的做法。
張鈞荃留學德國的背景將餐點融和歐陸鄉村元素,招牌菜「蜂蜜酒醋餅皮悶烤半雞」廣受好評。(穎村食光提供)
殘器哲學:不圓滿才是生活
精心研發菜色之餘,張鈞荃對餐桌美學也有獨到堅持。除了支持在地職人手作的陶製餐具,他也使用因瑕疵而被淘汰的「殘器」。大謙堂創辦人、好友郭詩謙曾問他,是否需要訂製一批新貨,卻被他斷然拒絕。
「我覺得那就是生活的味道,哪有人生活很圓滿?」微小的破損不僅不影響使用,反而帶有歲月沉澱的美感。
15年來,當附近的老屋紛紛拆遷,隱村食光仍堅守此處,溫暖每一位客人的心與胃。
「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如同鄧麗君的歌詞,小鎮充滿許多意想不到的趣聞。每一站,都是鶯歌寫給旅人的一封信,提醒你放慢腳步,在這裡重新想像生活的可能。
【延伸閱讀】
●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830期《紅色傾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