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旅遊

走進不一樣的鶯歌 陶瓷與觀光之外,4家特色店品嘗慢生活

天下雜誌

更新於 7小時前 • 發布於 7小時前 • 呂冠璇
走進不一樣的鶯歌 陶瓷與觀光之外,4家特色店品嘗慢生活

長年以陶藝聞名的鶯歌,正悄悄翻開新的一頁。

這座位於鶯歌溪與大漢溪交會處的小鎮,因新北市美術館進駐與捷運三鶯線即將通車,不但接軌雙北生活圈,也吸引一群選擇慢下來、重新定義生活的人落腳。他們有的返鄉,有的移居,讓鶯歌從傳統的陶瓷產地,轉變為一座融合創意與職人精神的生活基地。

「鶯歌不只是一條老街或陶瓷之鄉,更是台灣少見、仍保有完整生活脈絡與創造力的小鎮,」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劉維公說。他從美術館籌備期間便深度參與、串聯起地方能量,也見證了這座小鎮的轉變。

作客鶯歌,不妨多停留半日,挖掘巷弄中不同以往的樣貌。

三合號》加入人情味的早午餐

第一站,來到隱身在和平街巷弄裡的「三合號」早午餐。

這間店沒有浮誇的裝潢,卻有濃濃的生活氣息。門口的大紅色春聯,搭配鑲著海棠花玻璃窗的藍色磚牆,吸引人駐足。

老闆陳記宏從小在鶯歌長大,卻直到30歲才走進這座城鎮的歷史。

他曾在三峽開過一間主打音樂風格的早餐店,卻始終覺得欠缺靈魂。

他觀察到,鶯歌的老住戶逐漸流失,新移入者不斷更迭,真正能留下來、認同在地文化的人愈來愈少,於是決定返鄉開一間「有故事的早餐店」。

他花了3年學習陶藝,深入理解這塊土地的文化與產業發展脈絡,並從街坊鄰居、地方耆老口中,一點一滴還原街道的歷史。原來這條不起眼的小巷弄,早年因鄰近菜市場,而成為小鎮的核心地帶,也曾有過北台灣最大煤礦集散地的繁榮。

收藏品、桌距都展現款待心意

店內擺設的老物件,是他最得意的收藏品。圓凳來自老房東的嫁妝,桌子則是父親用漂流木親手打造,牆上貼的鄧麗君海報,架上的明星花露水、大同寶寶,在他講解下,成了一個個鮮活有趣的故事。

菜單設計也別具巧思,招牌菜「六合滷呷粿」、「登科滷肉麵」,採用南部口味的滷肉;六合、登科等冠名,則取自古時傳統建築用尺「文公尺」上的吉字,希望每道菜都能為客人帶來好運。

多數人開店講求效益,三合號卻刻意不設太多桌子,維持適當的桌距,並鼓勵客人到櫃台點餐,多一點空間與時間,讓彼此閒話家常。

一日之計在於晨,陳記宏相信,正是那些透早(台語:一大早)來報到的阿公阿嬤、趕著準時到校的學生們,讓這間店有了生活的溫度,也讓小鎮的記憶得以延續下去。

大謙堂》不拘泥的生活茶席

飽餐一頓後,順著鶯歌陶瓷老街邊的靜巷,來到由陶藝家郭詩謙打造的美學空間「大謙堂」。

在這裡,不僅可欣賞職人的作品,還能體驗一場靜下來、回歸內心的生活茶席。

大謙堂店長、郭詩謙妻子詹昕穎分享,早期參加的茶會,總讓人覺得拘謹端莊,也難以建立真正的連結,於是他們決定讓茶回到日常,辦茶會不拘泥儀式與著裝規範,「讓茶清淨人,而不是表演。」

每場茶會都從一席完整的沖泡開始,再邀請客人親自上場、體驗泡茶的節奏與器物的手感。有別於全程需要保持靜默的傳統茶席,「前三杯要安靜地喝,之後就可以開始聊天了,」詹昕穎說。

這樣的茶席美學,源自於郭詩謙對生活的感悟。工作室最初以柴燒創作為主,動輒需要花一整週的時間守窯;後因健康因素,將重心轉向電窯燒製。位在鶯歌老街的大謙堂,也逐漸轉型為展示作品與體驗生活茶席的空間。

避開觀光潮,要客人好好喝茶

最有趣的是,店休特地選在週末,「假日的鶯歌老街太觀光了,我們希望讓人留下來,好好喝一杯茶,」詹昕穎笑著解釋。

藝術家性格的郭詩謙,擅長用土表達情緒。釉料自然流淌、肌理保留泥土的質感,每件作品都帶有生命的痕跡與自然的情緒。在盈科、謙安和等米其林餐桌上,都能看到他的作品。

如今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為了生活茶席創作的「漫茶器」系列。從直覺出發設計器型,不必大費周章,只需一個茶器,加入茶葉與熱水就能品茶。茶器隨季節變換,夏天的開口大、便於散熱;冬季的開口小、壺身高而保溫。

使用口徑略大的茶器,讓熱氣更快散去,茶湯從熱烈走向清涼,是夏天專屬的節奏。(王建棟攝)

器皿承載的不只是茶湯,更是生活的氣味。在歲月提煉下,褪去匠氣,保留那份真摯的初心。

除了在地人,自外地移居到鶯歌的「新住民」,也為小鎮注入新能量。

日和》理想宅裡的手作甜點

從老街步行10分鐘距離的永昌街上,很難不注意到一棟7層樓高的清水模建築。這是近幾年新開的「日和」甜點店,由一對熱愛自然的夫妻何晟榤、張馨文,歷時5年自地自建打造。

在這裡經營甜點店,也是在鶯歌生活的一部份。他們選擇做自家想吃的風味,堅持手作與當令食材。

鶯歌過去是製陶、煤礦產業的重鎮,沒有適合的農產品,他們選用鄰近三峽的碧螺春,研發出帶有清香的磅蛋糕及特色飲品。

老樹陪伴放慢腳步、找回寧靜

最初,2人因為喜歡慢節奏的生活步調,而選擇移居鶯歌。張馨文回憶,「這裡房價在10多年前一坪僅10幾萬,」加上到台北市區只要半小時,便捷的交通、合理的生活成本,讓他們有勇氣實現夢想。

買下這塊地,則是被門口的一棵老樹吸引。住在附近的阿嬤路過時還特別提醒,「這棵樹是我小時候種的喔!」老樹不僅是甜點店的地標,也牽起與左鄰右舍之間的緣分。

「這裡沒有那麼多夜生活,但有很多能靜下來的時間,」夫妻倆熱衷登山、爬百岳,作息與鶯歌的早睡早起更合拍。下班後沿著文化路、老街跑步;週末則泡在陶藝教室,學上釉、燒製,還買了電窯回家試片。

日和,不只是甜點店,更像一種生活提案。在城市邊緣慢下腳步,留點空間給自己,長出理想生活的樣貌。

穎村食光》老屋中的歐洲味

最後一站,來到隱身於老屋中的歐陸私廚「穎村食光」。老闆兼主廚張鈞荃從未想過,自己會因為一棟老房子而留在鶯歌創業。他初見到這間老屋時,便想起遠在嘉義的阿嬤家。老屋旁那只廢棄烤窯,正好可以拿來烤披薩、做麵包。

留學德國期間,張鈞荃向當地人學做鄉村料理。從未接受過正規餐飲訓練的他,憑藉料理之神的眷顧,將歐陸鄉村料理進行創意改良,吃過的人無不誇獎。

主菜採預約制,須提前至少2日預訂。招牌菜「蜂蜜酒醋餅皮悶烤半雞」,改良自德式鄉村烤雞,選用肉質Q彈的土雞,塗上祕製醬汁,外皮則沿用窯烤披薩的做法。

張鈞荃留學德國的背景將餐點融和歐陸鄉村元素,招牌菜「蜂蜜酒醋餅皮悶烤半雞」廣受好評。(穎村食光提供)

殘器哲學:不圓滿才是生活

精心研發菜色之餘,張鈞荃對餐桌美學也有獨到堅持。除了支持在地職人手作的陶製餐具,他也使用因瑕疵而被淘汰的「殘器」。大謙堂創辦人、好友郭詩謙曾問他,是否需要訂製一批新貨,卻被他斷然拒絕。

「我覺得那就是生活的味道,哪有人生活很圓滿?」微小的破損不僅不影響使用,反而帶有歲月沉澱的美感。

15年來,當附近的老屋紛紛拆遷,隱村食光仍堅守此處,溫暖每一位客人的心與胃。

「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如同鄧麗君的歌詞,小鎮充滿許多意想不到的趣聞。每一站,都是鶯歌寫給旅人的一封信,提醒你放慢腳步,在這裡重新想像生活的可能。

【延伸閱讀】

Labubu能紅多久?

為什麼酒友愈來愈難找?

●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830期《紅色傾銷戰》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旅遊相關文章

01

飛機上最髒免費物品是「這項」 空服員說出嚇人原因

自由電子報
02

南投杉林溪「6千棵波波草」轉紅!美到11月 還有免費星空導覽

旅遊雲
03

憑「國旅」撐場!全台2025上半年住客近4000萬人次 旅宿業已回歸疫前水準 

CTWANT
04

《鬼滅之刃》粉絲必訪!真實版無限城、無限列車在這裡

LINE TODAY 旅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轉發 (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