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酒友愈來愈難找?
不論是想小酌或買醉,有沒有覺得酒友愈來愈難找了?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台灣18歲以上人口過去一個月有飲酒的比例,從2009年的46.2%,降至2017年的43%。
到了2021年,更只剩下24.4%。
這不僅是台灣獨有的現象。在美國,最新的蓋洛普(Gallup)民調發現,僅24%受訪者表示,受訪之前的24小時內喝過酒,這數字是歷史新低。
將自己定義為「有在喝酒」的美國人,僅有54%,不但是有紀錄以來新低,也比三年前急遽驟減13個百分點。
連法國人也不喝了?
但不再愛喝酒這件事,發生在無酒不歡的法國人身上,就更特別了。
2022年,約只有10%的法國人每天會來杯葡萄酒,遠低於1980年高達50%。1960年,平均每位法國人每日消耗葡萄酒高達116公升,而2000年至2018年間,此數字從28公升驟降至僅剩17公升。
這樣的現象,對葡萄酒生產大國來說,影響深遠。法國政府去年夏天甚至必須編列預算,收購滯銷的低廉葡萄酒。紅酒滯銷甚至改變了某些鄉村的景觀,因為一些農民乾脆將低品質的葡萄藤拔掉不種了。
不過,直接說法國人不愛喝酒了,不太精確。更具體的解釋是,啤酒的興起正在挑戰地中海的飲酒傳統。民調顯示,法國人現在更偏好啤酒,精釀啤酒等各類啤酒,已佔據法國超市酒類銷售總額的一半以上。法國南部一些咖啡館也開始供應比利時或德國進口的生啤。
過半美國人意識到:連適量飲酒也有害健康
蓋洛普民調還帶來一個有趣的發現:首次有超過半數的美國人(53%)認為所謂的「適度飲酒」(每天一到兩杯)對健康不利。這與2005年形成鮮明對比,當時更多人相信適度飲酒對健康是「有益」而非「有害的」。
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物質使用研究所主任納伊米(Tim Naimi)說,「我認為,這種公共觀感的轉變,正好反映出科學認知的改變。研究指出,低劑量飲酒對健康的風險,比先前想像得更高。而人們似乎非常接受並認同這一觀點。」
根據蓋洛普調查,即使是還在喝酒的成年人,飲酒量減少了。調查指出,每位飲酒者過去七天的平均飲酒數量為2.8杯,來到1996年以來的最少,比去年還少了一整杯。
健康意識甚至促成酒類行銷策略跟著改變。專門研究家庭醫學和成癮的醫生馬什說,「現在的酒類廣告不會直接說喝酒有益健康,但會傳達喝酒也能成為健康生活的一部分,這跟針對X世代的那種『盡情狂歡』行銷風格截然不同。」
酒類消費大幅減少,絕對不能少提年輕世代的影響,特別是「Z世代」(出生於1997年至2012年之間),以及部分「千禧世代」(1981年至1996年出生)。
年輕世代對酒精顯然比較沒興趣,專家們指出,背後涉及多重因素。
首先,酒精本身的社會形象有所轉變。
美國國家酒精濫用與酒精中毒研究所庫布(George F. Koob)說,「嬰兒潮世代深受重度飲酒文化薰陶,飲酒量較多是理所當然的事。」
過去,喝酒象徵成熟與品味,但到了部分千禧世代以及Z世代長大到可以喝酒的年紀,有太多放鬆和顯示格調的方式了,酒反而不是那麼獲青睞的其中一種方式。
當然,單以美國的例子來看,有人會說,大麻合法化也有關係。但庫布說,目前還不能將Z世代美國人減少喝酒與大麻偏好連結在一起。過去一年中,酒精使用率依然是高於大麻的。
懶得社交,年輕人酒量也跟著縮水
另一個原因是年輕世代的社交方式改變了。庫布說,「酒精通常是社交用的,即使對年輕人也是如此,所以未成年飲酒減少,部分可能是因為實體社交變少了。」
美國聯邦政府的首席公共衛生發言人曾說,人們實際與朋友面對面相處的時間,從2003年平均每月30小時,降到2020年只有10小時,其中15到24歲這個年齡層下降得特別明顯。
美國各地掀起一股無酒吧(sober bar),或稱清吧風潮,因應社會對飲酒態度的轉變。紐約市26歲舞台導演兼學海芬說,他偶爾會在社交場合喝酒,但為了健康常選擇無酒夜出門。
他也說,不想成為自己討厭的那種大人。海芬說,「我家族中有人有酗酒史,所以我對飲酒相當小心。當我情緒低落時,我絕不飲酒,因為不願讓自己將負面心情與飲酒行為連結在一起。」
(資料來源:WP, TIME, The Economist)
【延伸閱讀】
●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830期《紅色傾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