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零日攻擊》製作人鄭心媚:怕再不做,台灣會變成香港
假如戰爭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這不是演習口號,而是播出前就備受矚目的台劇《零日攻擊》,丟給觀眾的直球提問。
這部假想台海若戰爭,現實生活可能發生哪些情況的戲劇,去年釋出一段17分鐘前導影片,吸引《BBC》、《CNN》、《時代》、《紐約時報》、《經濟學人》、《法新社》、《路透社》等多達40家外媒專訪報導與關注。
「國際媒體想到台灣,第一個感興趣的是台海安全,再來是半導體,」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全球中國中心非常駐研究員宋文笛說,《零日攻擊》藉由戲劇視覺化的呈現,點出西方智庫討論台海危機可能發生的真實情況,自然成為國際媒體關注的話題。
上週《零日攻擊》在公視首播後,平均收視率0.27,以去年前導影片245萬觀看人次,首播後關注度不算太高,觀眾對這齣戲評價也兩極。
社群媒體Threads討論度一面叫好,但也有網友認為第一集剪接、配樂、場面調度都不及格,不如美國政治劇《紙牌屋》有戲劇張力,一句台詞就能彰顯力道。
然而國際的關注度比國內高。5月先在哥本哈根民主高峰會全球放映,因日本演員高橋一生參與第三集演出,版權也賣到日本亞馬遜 Prime Video,9月也將到北美智庫放映,引起歐洲多國買家注意。
「國際社會也在關注台灣人是否有危機感,」宋文笛認為,若一齣戲在大眾文化上受到關注,國際上也更有立場在政策上給予台灣外交上的幫助。
不過在台灣影視圈,政治劇被視為票房毒藥,前例只有《人選之人》賣到Netflix全球版權,對兩岸敏感的議題更是避而不談,為何《零日攻擊》製作人鄭心媚,要走一條難走的路?
理由出於一份不想妥協的心。
《零日攻擊》呈現紅色入侵的危機。(牽猴子提供)
再不做,會變成香港?
「以前寫新聞什麼都能寫,揭露弊案、監督政府財團,」過去當過16年政治、財經記者的鄭心媚,2015年轉作影視編劇,以《燦爛時光》拿過金鐘戲劇節目編劇獎。
她認為台灣有新聞和創作自由,然而進到影視圈卻發現,製作方經常把地名架空,就連台灣的警察制服也不能穿,原因是會出現國徽,戲劇就很難賣到中國,「連這麼小的事情都要被限制,我很不能理解,」她不平地說。
牽猴子行銷總監王師分析,台灣市場小,影視作品外銷得仰賴中國市場,20年前兩岸關係好,影視圈有許多合拍案,「一旦要討好對方,心中設下的警戒線只會愈來愈嚴重,」使得台灣創作者最後也在自我設限。
然而近幾年鄭心媚有感於烏俄戰爭、中國在香港實施「國安法」,「我很怕再不做,我們會變成香港,」直接挑戰沒人敢寫、但國際最關注的台海題材。
冒著被封殺風險的導演與演員
製作人兼編劇統籌的她,找了羅景壬、洪伯豪共9位導演拍10集劇情,每位導演執導一到兩集,劇情獨立,分別呈現恐攻、紅色滲透、網路戰、選舉、宗教組織、社群操控等多重危機,寫實呈現台灣如何面對動盪年代的命運。
「人多壯膽比較不怕、如果只有一個導演和編劇,很容易變成箭靶,」鄭心媚坦言,有一半以上的劇組人員選擇在片尾名單中匿名,原因是擔心影響日後在中國的工作,或危及目前在中國工作的家人安全。
最讓鄭心媚感到敬佩的是願意接演的演員,「他們完全不能匿名,才是真正站在第一線。」
高橋一生在劇中飾演台日混血,與連俞涵飾演的新聞主播曾是一對戀人,兩人在戰爭敏感時機久違重逢,雙方都在猜測對方真實目的。
鄭心媚透露,高橋一生認為演員也有社會責任,看完劇本很快就答應接演,並指出「戰爭不只是台灣的事情,一旦發生也會波及日本,每個人都應該要關心。」
不過編劇陳世杰也在《零日攻擊》也在首集播出後爆料,影視圈某製作單位,疑似因政治立場封殺參與演員,反映中國對台灣創作的無形施壓。
來自民間的投資期待,兩年製作完成
事實上如此大膽的劇,初期找資金也遇到許多困難,「大家都說題材好,有國際市場,但因為有其他顧慮,」鄭心媚說,第一輪找過去曾經投過影視作品的投資方,多數人都不敢投,直到聯電創辦人曹興誠投了2000萬台幣才打開僵局。
總計2.3億元的拍攝經費,除了有文策院投資、文化部補助,另有科技業以及過去不曾投過影視產業的資方加入,「民間投資方最擔心的不是回收,而是怕作品拍不出來,」鄭心媚說,影視作品回收時間要放長遠看,但過往有許多影視製作,案子大、卡司強,最後卻不見得拍得出來。
《零日攻擊》從拍攝到播出,只花兩年時間,執行效率在業界很罕見,允諾她對投資方的承諾。
雖然製作過程也有不少「引戰」的疑慮,但鄭心媚反問,「美劇《指定倖存者》炸白宮,難道美國就因此增加恐攻的機會嗎?」
面對台海危機升溫,她反倒認為,這齣戲是在提醒台灣社會如何做好準備,防止戰爭的發生,「戰爭會把人逼到一個可怕的情境,而戲劇就是在探討極端的狀態下,人類會做出哪些失去理智的抉擇。」
《零日攻擊》前線備戰景象。(牽猴子提供)
對鄭心媚而言,這部劇不只是台海議題的創作呈現,更像是打開了影視圈的潘朵拉盒子。她心中最大期待,希望未來台灣影視創作,不再有禁忌。
【延伸閱讀】
●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830期《紅色傾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