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中醫看低血壓 常見4種不良習慣引起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7月29日09:47 • 發布於 07月29日09:47 • 出處/康健雜誌 文/ 羅真 圖/Freepik
中醫看低血壓 常見4種不良習慣引起

低血壓相當普遍,血壓偏低的人可能經常感到疲勞、乏力、昏昏欲睡,牽動情緒、社交與生活品質,更有研究顯示慢性低血壓可能提升日後失智風險,推測這個現象源於腦部長期血流灌注不足。其實,慢性低血壓有機會藉由調整營養、作息、心態而改善,中醫也可協助「補虛」。

30歲的小芸最近特別容易疲累,精神難以專注,一日走到血壓計旁伸手量壓,發現舒張壓落在正常值以下。她尋求中醫協助,中醫師評估發現,小芸長期為維持體態,吃得少且不太吃肉,可能因此使得體質失調,逐漸走向氣血兩虛及低血壓。

一般來說,成人收縮壓低於90、舒張壓低於60毫米汞柱(mmHg),就屬低血壓。據推估,男性低血壓的盛行率約為1-1.1%,女性則為1.2%~2.7%。

低血壓依據成因可概分為原發性、以及用藥或疾病造成的次發性低血壓。相較於次發性低血壓,原發性低血壓的原因不甚清楚,不過中醫認為,個人的性格、日常飲食與生活習慣對於血壓高低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營養失調、熬夜過勞都可能導致低血壓

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內科兼任主治醫師陳旺全說,中醫檢視人體健康時,關注這個人的氣血循環是否通暢,所謂氣血循環包含有形的物質循環與無形的能量循環,兩者間又可互相轉化。

氣血循環通暢與否,也與血壓調節息息相關。原發性低血壓可能來自先天遺傳,也可能肇因於後天失養,舉例來說,營養失調、熬夜過勞、思慮過度、久坐不動,均可能造成氣虛陽弱、脈氣鼓動無力,血壓就高不起來。

嘉義長庚醫院中醫科主任楊曜旭解釋,營養失調(像是過度減肥而缺乏足夠養分)的人,可能缺乏氣的生成原料,進而產生氣虛體質;長時間工作、熬夜追劇、思慮過度,則可能因過度耗氣導致神疲乏力、呼吸氣短、語聲低微、懶言等氣虛症狀。

氣虛體質的人可能持續發展演變成陽虛體質,患者除了氣虛症狀,還經常伴隨怕冷、手腳冰冷、自汗(白天不正常出汗)、不渴、味覺減退、小便清長、大便溏薄等。

中醫所謂的氣與血可互相轉化,氣虛可能影響造血,使體質演變成氣血兩虛;氣血兩虛也有可能源於飲食失調,氣、血的原料雙雙不足所致。患者除了氣虛症狀,還經常伴隨頭暈、心悸失眠、面色蒼白無華,有時甚至會手足麻木。

何時該就醫?中、西醫怎麼選?

不少低血壓患者與這些症狀和平共處,但慢性低血壓不僅使人氣虛乏力,有研究顯示,長期下來還可能增加腦血管病變、中風偏癱以及失智等風險,因此血壓還是要維持在標準範圍才行。陳旺全說,一般建議收縮壓與舒張壓分別應低於120、80mmHg;倘若血壓偏低,也就是收縮壓低於90、舒張壓低於60mmHg,可能就需要調整生活習慣或評估是否需要就醫。

楊曜旭也說,原發性低血壓倘若不影響日常生活,一般建議優先調整日常習慣來改善症狀;如果需要就醫,這類型患者適合尋求中醫協助。次發性低血壓患者則需要找到造成低壓的根本原因,經專業醫師評估後才知道適合看中醫或西醫。

「中西醫在臨床上的定位不太一樣。好比有一台機器,零件都沒有壞,但運作起來就是怪怪的,這樣的機器在西醫眼裡或許沒問題,不過中醫可進行功能性的調整,助其運作更順暢,」楊曜旭說。

中醫辨證論治,不同體質對應不同處方

中醫辨證論治,臨床上會針對氣虛、陽虛、氣血兩虛等體質的人投以不同處方。楊曜旭說,氣虛的病人可透過補氣藥方進行治療,像是補中益氣湯,方中的人參可大補元氣,黃耆、升麻、柴胡亦有補氣升陽之效。

陽虛是氣虛病情進一步加重的情形,因此針對陽虛患者單用補氣藥物並不足以處理疾病,還須用上甘草乾薑湯、四逆湯、理中湯等藥物來強化新陳代謝、旺盛血行,達到回陽復氣之效。

如果患者同時有氣虛與血虛症狀,就需同時使用補氣與補血方劑,像是歸脾湯,方中除了有人參、黃耆等補氣藥,還有當歸、龍眼肉等補血藥物;又像是八珍湯,人參、白朮、茯苓、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甘草、生薑、大棗共服,可調和營衛之氣、雙補氣血。

預防低血壓,不必刻意補充咖啡、高鈉、高膽固醇食物

低血壓的發生與日常生活習慣可能有不小關聯,建議患者應全面檢視與調整生活習慣,並且定時測量監控自己的血壓。好的生活習慣像是:

1. 均衡飲食:依照國民健康署《每日飲食指南》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讓人體有足夠的養分充盈氣血,讓臟腑健康運作。

2. 適度運動:運動可促進氣血活絡、改善低壓症狀,還可加速代謝體內廢物、維持心情愉悅等。因此平時要避免久坐不動,安排定期運動,游泳、爬山都是好選擇。

3. 作息規律,適度放鬆:睡眠時間規律,念書或工作一段時間後適度放鬆,並且敞開心胸、維持平穩情緒,可避免過度耗氣造成氣虛。

4. 夏季外出多補水:夏季氣溫高、容易讓血管擴張,可能使低血壓症狀更易發生。因此外出注意多補充水分,避免脫水帶來的低壓症狀。

5. 起身速度放慢:人體從坐臥到直立的速度太快時,可能讓低血壓帶來的不適更明顯,清晨或夜半起身時尤其容易發生跌倒。無論何時,起身時速度都應放慢。

6. 不必刻意補充咖啡、高鈉或高膽固醇食物:理論上,咖啡能刺激心跳加速,高納飲食會造成留在體內的水分增加、血液量增加進而使血壓增加,但楊曜旭認為,這些均非治本之道,高膽固醇飲食更是藉由造成動脈硬化讓血壓上升,反而更不健康。

7. 可沖泡簡易養生茶:低血壓感到不適、但自覺未必要就醫時,陳旺全建議,可自備黃耆15克、當歸5克、肉桂1克、紅棗5~6顆,以1,000毫升水煮約25分鐘,放涼即可飲用;可天天喝,直至症狀緩解。不過,若要進一步使用其他更強的補氣益血藥材,要先諮詢合格中醫師,以免錯補更傷身。

延伸閱讀:

外籍看護新政8月上路!免評美意變「仲介新藍海」,能否堵得住長照黑洞?

當醫生只會開藥!明斯兄妹如何以《Good Energy》掀起美國健康改革風暴?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很多人會吃!醫曝台人早餐「4地雷組合」恐釀三高

三立新聞網
02

吃冰跟經痛有關?蘇怡寧打臉「都是習俗認知」:自己不吃別禁止別人

CTWANT
03

她超愛喝冰飲「26歲就長滿子宮息肉」!醫曝狂喝飲料3大風險:容易造成氣滯血瘀

姊妹淘
04

史丹佛研究發現 人體從這年紀開始呈現「斷崖式衰老」

NOW健康
05

百萬YTR猝逝! 非心肌梗塞「健檢正常卻忽略血壓」

中天電視台
06

蔡依林9點半就寢、郭富城晚睡早起 醫師給出真正評論…

信傳媒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