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防範百病之源:慢性發炎!醫:癌症、失智都和它有關。有異樣早檢查。

今健康

發布於 06月02日18:20

生活中偶有不適,許多人覺得沒什麼,不用小題大做,但小心很有可能是身體正在「慢性發炎」,可說是百病之源。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醫師王威傑指出影響,也建議察覺異樣可先至家醫科檢查,視情況治療或轉診。

什麼是慢性發炎?會怎樣?
醫:很多疾病都和它有關。

王威傑醫師表示,慢性發炎是一種長期低程度的發炎反應,和傷口感染等急性發炎不同,因此通常症狀並不明顯,但持續對身體帶來影響,可以說是不少疾病的「最初階段」。

慢性發炎因位置、成因等不同,類型也不同。例如過敏引起的如氣喘、過敏性鼻炎等。感染後造成的,可如幽門桿菌、帶狀皰疹等,造成局部器官慢性發炎。免疫系統異常,例如潰瘍性大腸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神經系統也可能出現慢性發炎,像是腸道和腦部關係密切的「腸腦軸」,出現腸躁症,或憂鬱、焦慮等情緒。

王威傑醫師指出,慢性發炎對身體的影響並非只有不舒服而已,也可能增加癌症、失智、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例如幽門桿菌引起慢性發炎、形成胃癌。澱粉樣蛋白沉積造成的發炎反應,若造成腦神經細胞損壞,便會造成阿茲海默症。若影響心血管,便會使動脈硬化,增加中風、心肌梗塞風險。代謝方面,氧化壓力和發炎的細胞激素也會造成胰島素阻抗,增加高血糖、糖尿病等風險,而糖尿病也正是洗腎常見原因之一。

#王威傑 #慢性發炎 #癌症 #失智症 #三高 #中風 #心肌梗塞

怎麼看自己有沒有慢性發炎?
身體常常怪怪的就該檢查!

王威傑醫師指出,由於慢性發炎症狀並不明顯,但長期下來卻會造成莫大影響,因此也建議民眾日常就可以多觀察,提高病識感,若有發現不尋常就可以先做個檢查。

例如經常疲倦、睡眠品質不佳、經常關節痠痛,以及不明體重增加或下降,或是情緒不穩、注意力不集中。而若經常感冒、生病,也有可能是慢性發炎造成免疫力下降。另也包括器官相關症狀,例如經常皮膚癢、過敏;經常有腸胃狀又容易有情緒波動,或者腹脹、腹瀉、胃酸逆流等腸胃不適。

王威傑醫師表示,上述這些情況雖然未必就是慢性發炎,但即便是早就已經習慣了、人老了就常會出現,對身體而言也不會是健康的事。不論如何都建議別隱忍、別習慣,盡早檢查為佳。

可以先到家醫科先進行檢查,了解可能有什麼樣的原因,並視情況進行轉診。例如發現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便可轉至風濕免疫科。這樣好過於自己覺得沒什麼而延誤就醫,或者一直看其他科別而找不到原因。

#王威傑 #慢性發炎 #癌症 #失智症 #三高 #中風 #心肌梗塞

我是容易慢性發炎的人嗎?
要如何避免身體慢性發炎?

較容易有慢性發炎的風險族群,除了本身就有免疫疾病之外,也包括喜歡吃加工食物,或高糖、高油、高鹽、低纖維等,抽菸、酗酒、濫用藥物等,接觸各種容易造成發炎的物質。以及本身就有代謝症候群、糖尿病、三高等慢性疾病,這除了是慢性發炎引起,也常互為因果,對身體帶來更進一步的發炎反應。而長期久坐、不運動、壓力大、睡眠不足等,生活型態不佳也會較容易讓身體進入慢性發炎狀態。女性若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也得留意。

因此也建議,飲食多以原型食物為主,少油、少鹽、少糖、多蔬果、高纖維、避免菸酒,如此能促進抗氧化、抗發炎。生活上也留意放慢腳步、適度紓壓,多運動、讓睡眠充足。若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三高、糖尿病、免疫疾病等,要妥善控制疾病,避免身體惡化。而在飲食均衡下,也可以適度補充相關的營養品。

#王威傑 #慢性發炎 #癌症 #失智症 #三高 #中風 #心肌梗塞

養成良好的生活型態,日常注意身體狀態,發覺異常盡早檢查,更有利在各種疾病發生之前、在身體慢性發炎階段時就先加以防範,更助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4招遠離多病、疲勞體質!身體慢性發炎毛病多,醫教泡腳等方式從生活改善!

.總是覺得累、疲倦、睡不飽?護理師教3面向改善「慢性疲勞」!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健康指南:防癌行動GO

建立正確的觀念,了解如何預防及治療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小便的瞬間「碰」一聲…他的膀胱竟破裂了 手術見已嚴重纖維化!醫揭行為原因

鏡週刊
02

男子長期飲酒 小便突感腹部劇痛竟是膀胱破了

中央通訊社
03

70歲男回春「細胞年齡僅55歲」 7習慣幫大忙!

中天電視台
04

35歲女胃痛拖半年才就醫!醫一看搖頭:全都擴散了

中天電視台
05

薑還是老的辣!62歲媽媽快速瘦下18公斤 「只靠5招」驚掉網友下巴

中天電視台
06

「臉上3條紋路」恐是心臟病警訊!耳垂出現皺摺注意 1圖自測風險

常春月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