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重啟公投交鋒 翁曉玲批非核家園「用肺發電」 林子倫籲年輕世代成綠能「造山者」
核三電廠重啟公投將在8月23日於全國各地投票,中選會今天(8/09)晚間舉辦2場意見發表會,正方代表國民黨立委翁曉玲強調核電廠乾淨、便宜又穩定,並批評非核家園「用肺發電」,以火力發電取代核電,造成嚴重空污。不過反方代表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舉台中市環保局最新數字,今年上半年PM2.5濃度與2018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改善近三成。而全台的空氣品質也是朝著同樣的趨勢在變好,打臉翁曉玲。
林子倫也指出,台灣再生能源蓬勃發展,台積電、半導體等產業,都需要更多綠電,強調「走舊路到不了新地方」,呼籲年輕世代成為綠能『造山者』、支持再生能源的選擇。
支持核三重啟的正方代表翁曉玲首輪發言首先指出,核三廠停機後,台灣現在95%為火力發電,用石化燃料、天然氣發電取代了核能發電,再生能源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進入「非核家園」時代對民進黨而言是非常大的成就,但在21世紀除德國之外,只有台灣廢核、關掉核電廠。
翁曉玲表示,台灣並不是德國,德國有煤礦,且其再生能源有5、6成之多,還可向其他國買電,不會發生大缺電,「台灣做得到嗎?能全國不停電嗎?」翁曉玲批評台灣近年來發生4、5次全國大停電,區域性停電更不計其數,並稱「動不動就看到有分區輪流停電的狀況 所以我想民間大概都知道這些停電絕對不可能是小動物所造成的,很清楚的這就是台灣缺電、因而跳電。」
翁曉玲就能源安全提出指出,很遺憾台灣就是沒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再加上水力發電也不是很穩定,所以如果說「全部都要仰賴再生能源,事實上是不可行的。」而且再加上現在台灣高達96%的能源都是仰賴進口,萬一發生緊急事故、台灣海峽被封鎖,所需要的煤、天然氣等都進不來的時候,該怎麼辦呢?因此,對能源、自主安全的狀態,國際專家一再提醒,可能沒有一座核電廠穩定供電。「救命的電,我們怎能不要呢?」翁曉玲說。
翁曉玲表示,核電是到目前為止,全世界所公認的是屬於可負擔、乾淨而且低碳的能源,無論是從發電的效率、供電的情況及淨零碳排的角度,「核電是唯一一個在發電的過程當中,它不會製造溫室氣體、不會有碳排的這樣的一個能源。」
翁曉玲也批評賴清德:「我們的賴清德總統他在2018年擔任行政院長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句跌破大家眼睛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話,他當時說,在深澳火力發電廠所使用的煤是乾淨的煤,我想這句話基本上就是違反知識,違反常識而且也違反科學、歪曲事實的一種說法。」翁曉玲說,石化燃料向來被認為就是一個高碳排、骯髒的能源,跟核電當然是不能夠相提並論。
翁曉玲指出,能源問題不是一個單一面向的問題,涉及到公共安全、公共健康、國家安全、經濟、民生等各方面問題。「所以我們必須要以理性、務實、科學的方式、態度來處理,有可能來面對能源的問題,那麼我們不能夠放任我們的政府,把能源問題搞成像是一種意識形態、一種政治問題,然後所作所為只是滿足執政者的執念,或是政黨的私利。
翁曉玲說,其實50年前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做了一個非常明智、極有遠見的決定 就是決定發展核電,興建核電廠。因為台灣有了三座核電廠,所以帶動台灣的經濟起飛,台灣能夠有今天的科技及經濟方面的成就,「坦白說我們必須要感謝我們有核電廠,這都是這些功勞 其實也必須要歸因於我們的核電,核電是功不可沒的。」
翁曉玲最後再次強調核電就是乾淨、穩定、便宜的能源,是維護國家安全健康安全。是經濟、安全最重要、最適合的能源選項,「我們看到世界各國都在重返能源,重返核電,就算是美國、日本、他們曾經受到過核災,可是他們照樣擁抱核電。」
反方代表林子倫首先指出,台灣面對核電的態度,應該要確保能源安全、「核廢有解」以及社會共識等3個原則。從從今年5月17日核三廠二號機的40年運轉執照到期到今天,台灣已經進入非核家園將近100天。然而,台灣社會對於核電是否重啟仍然爭論激烈,這凸顯了台灣整個社會大眾對於台灣能源轉型的目標及立場,仍需要更多的努力來取得社會共識。
林子倫指出,能源安全不應該被簡化為天然氣存量幾天、備轉容量夠不夠,重點應該是在台灣所面對的極端氣候地緣政治風險、國際供應鏈、中斷的挑戰下,台灣需要什麼樣的能源系統,才真正具備抵禦衝擊,具備快速回復的能力。
林子倫表示,要提升能源安全,台灣需要的是一個具韌性、適應力與民主治理特質的能源系統,發展更多元、更分散、更在地更民主的再生能源體系。真正的能源安全、韌性的關鍵是,我們能源系統的設計,能不能面對風險?有沒有調適能力?真正的能源安全來自於系統設計上的多元、分散與在地。
林子倫也直指大型核電廠的缺點,「一個大型集中式電廠的能源型態,即使在和平時期都容易受限於輸出被電瓶頸或是氣候災害,更不用說,面對地緣政治風險時,會更加脆弱。」包括俄烏戰爭後,歐洲各國深刻體認到,對化石燃料進口的依賴,會帶來地緣政治的風險。再生能源不僅具備本地資源的特性,也可透過分散式發電與微電網的架構提升電力系統的靈活性,以及抗災能力,不同型態系統廣泛應用於偏遠地區和災後重建,使能源系統更有韌性。
林子倫說,反之,當我們導入更多分散式的太陽能、風力、地熱、生質能、小水力、海洋能等在地資源,結合智慧電網與儲能設備,我們的能源系統不但更靈活,還更能應對突發的衝擊,從而真正達成韌性及永續。而這些多元分散在地的再生能源,也將幫助社區工業區建立起能源自主能力與韌性,唯有讓能源貼近使用者,讓每個社區都有選擇及參與的能力越靈活越貼近使用端的設計,越能在危機中撐得住、反應快、恢復快。
多年來參與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的林子倫,也引用聯合國7月發布的「氣候行動機遇時刻、加速再生能源時代的報告」,不僅呼籲各國加速發展再生能源以因應氣候變遷,也提到能源轉型,已到無法回頭的關鍵時刻。而且2024年再生能源占所有新增電力裝置容量的92.5%,佔發電量成長的74%
林子倫也指出,國際能源總署(IEA)公布2024年核電全球占比為9%,再生能源和水力、太陽光電、風力發電合計高達32%,從這兩份報告很清楚的呈現,再生能源才是世界電力發展的趨勢。且前幾天,國際能源總署最新預估也指出,最快明年2026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即將超越燃煤發電,成為全球最主要的發電形式,由此可見,發展再生能源才是國際主流趨勢。
林子倫強調,當全世界都在進行減碳目標下,積極發展綠能,台灣也走在國際推動再生能源的主流趨勢上。此外,台灣作為出口導向的國家,產業發展也勢必面臨國際供應鏈的減碳要求,以及提高使用綠電。「台積電需要綠電,半導體需要綠電、使用綠電,也勢必將成為臺灣產業在國際市場中提升競爭力的競爭力的關鍵戰略。」
林子倫也以進口老車來比喻核三廠,「40年的進口老車重新上路,是否真的比較便宜?你覺得開這台老車開上路會有什麼風險?他的風險跟新車是一樣的嗎?」或許送去維修保養一下,還是可以開,但是否會有未來找不到零件的風險?或是長久等待國外運來零件的風險,這是一樣的道理。
林子倫以風險的角度提醒,重啟核三,有兩大不確定性的風險,第一是安全的不確定性,地震台灣位於地震帶,這是必須認知的結構性風險。幾位地質系的教授專家已多次提醒核三廠地質與選址的先天性風險、設備老舊、耐震設計的不足。林子倫也說,身處地緣政治關係緊張的台灣,「我們也不能忽視在國際戰爭經驗中,核電廠可能遭受到攻擊的潛在安全風險。」
第二大風險是成本的不確定性,這包括重啟工程費用龐大,且難估算。國際經驗顯示,延役經常超支追加預算,整體成本充滿不確定性,此外,從起就核電廠也要重新評估核子事故損害賠償的保額,以日本福島核災為例,累計賠償金額超過十兆日圓的金額,核安相關保險也會大幅墊高核電成本。
最後,核廢料處置的成本也將長期的也是成為長期的財政包袱。發展核能,還必須面對核廢料「債留子孫」的道德風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所謂的便宜核電一定有人付出成本,為了這個世代的繁榮,我們將核廢料的處理成本、風險和責任轉嫁給下一代,將成本和風險外部化轉移給整個台灣社會和未來的孩子來負擔。
林子倫也指出,特別弔詭的是,透過本次核三廠的公投,要決定將核安的最直接風險交由屏東人來承擔。大家討論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朗朗上口「不遺漏任何人」、leave no one behind的永續原則,請問這個公投案將核安風險由屏東人、甚至南部的朋友承擔,「Leave 屏東人behind」,是否符合永續發展原則是否符合世代正義?
林子倫也表示,再生能源,不僅是全球能源轉型的主流趨勢再生能源,其實也是台灣的共識在2024年的台灣總統大選中,三大主要政黨,的候選人都共同提出2030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將達約三成的目標。這顯示出在發展再生能源已跨越黨派成為台灣能源政策中的共識主軸,各政黨對再生能源未來角色的認同已構成台灣邁向能源轉型與淨零碳排的重要基礎。
林子倫指出,北北桃、台中、台南與高雄等6個直轄市也都相繼宣布淨零排放目標,並將發展再生能源作為城市永續發展與因應氣候變遷的關鍵策略,地方行動中央政策形成互補關係代表著,再生能源發展已從政策倡議進入社會共識與行動的階段。
林子倫強調,台灣綠能發展已經在產業上與就業上創造出更多就業機會。林子倫認為,「台灣在社會在面對能源轉型與淨零轉型的挑戰時,應該優先聚焦在已有共識的事項上先做,避免在爭議性高的能源選項上,陷入政治僵局,或是社會的對立,而發展再生能源是我們台灣社會最大的公約數。」
林子倫說,台灣各種綠能產業與論壇展覽都看到台灣新能源產業的新機會,新平台,台灣這麼多的聰明大腦和勤奮的年輕人,新能源產業非常有機會成為下一代的「護國群山」。「今天我們應該更積極的支持再生能源,一起讓台灣成為綠色成長的『造山者』。」
林子倫也指出,對台灣而言,發展再生能源不只是提升能源安全與韌性的解方,也是幫助產業減碳提升競爭力的策略。能源轉型,不只是技術轉型,更是一場社會轉型,因此,能源轉型的推動過程中,必須強化社會大眾的溝通參與及對話。雖然這場以重啟核三為題的公投,某方面侷限了台灣人民對能源選擇的想像,也未能保證與公投相關的利害關係人的參與,「但我仍然相信公投的價值不至於決定勝負,它應是深化民主對話的珍貴契機。」
林子倫最後表示,能源政策是「選擇題」,不是「是非題」,聰明的選擇應該是投資未來,而不是走回頭路。再生能源,才是提升台灣能源安全與能源韌性的關鍵解方。林子倫並向年輕朋友喊話,過去上一代、父母的那一代沒有太多的能源選擇,更多年輕世代們很幸運的已經有更永續、且更便宜的能源選項,「所以我們是要選擇舊的科技路徑?還是要選擇新的再生能源世代?」答案十分清楚,「走舊路到不了新地方」。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