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高雄減重名醫10天奪2命!縮胃手術黑幕曝光、名醫遭撤照...專家揭「5大過度醫療警訊」

信傳媒

更新於 09月08日08:30 • 發布於 09月09日00:30 • 陳稚華
高雄網紅名醫縮胃手術爭議,10天內奪命2人,震撼醫界與病人信任。(圖片來源/freepik)

高雄網紅減重名醫王銘嶼,未經正當醫療程序執行「縮胃曠腸手術」導致10天內2患者死亡,遭高雄市醫師懲戒委員會決議廢止執業執照,引發社會譁然。

今年7月,北部2名女子接受手術後,短短10天內接連出現併發症,2人送醫搶救後均不治。家屬透過國民黨立委柯志恩召開記者會,痛批王銘嶼猶如「醫界宋七力」,遭衛生局調查後,竟還在LINE群組教育粉絲要如何應對衛生單位的問題,宛如邪教現場。

高市府衛生局調查後,認定王銘嶼涉過度醫療、使用非法器材、病歷不實等多項違規,依《醫療法》第25-1條裁定廢止其執業執照,並自8月7日起停業2個月,安泰醫院則被勒令外科停業3個月,並處多項重罰。

究竟這類減重手術適合哪些人?醫師該如何避免「過度醫療」?而醫療院所與主管機關又該如何確保病人安全?

減重手術適合哪些患者?術前評估不可省略

成美診所院長、胃腸肝膽科醫師陳炳諴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先解釋,縮胃手術(又稱胃袖狀切除術)並非所有肥胖患者都能接受,必須符合國際與國內專業指引。一般建議的對象包括:

1. BMI ≥35 的嚴重肥胖患者。
2. BMI 30–34.9,但合併糖尿病、高血壓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嚴重代謝性疾病的患者。
3. 中度肥胖但已有代謝問題的年輕族群,或不適合接受更複雜減重手術的個案。

「手術絕不是第一線治療手段,」陳炳諴強調,必須在飲食、運動與藥物治療都無法改善的情況下,才會考慮開刀。

他也提到術前的評估流程相當繁瑣,包含BMI計算、抽血檢查(空腹8小時,涵蓋血液常規、營養狀態如維生素和礦物質)、胸部X光、心電圖、肺功能測試、胃鏡(評估胃部炎症或潰瘍)、睡眠呼吸中止症測試、心肺功能評估、心理評估(檢查飲食行為和精神狀態)、營養師諮詢及戒菸指導。

陳炳諴表示,流程通常由多學科團隊(如內科、麻醉科、營養師)進行綜合審查,確保手術風險可控,並可能包括內分泌和血糖監測。「這是一個多學科團隊的決策過程,不能由單一醫師草率判斷。」

根據專業標準,縮胃手術應採用腹腔鏡微創方式,減少傷口與恢復時間,且手術中必須持續監控出血、感染、血栓以及腸道滲漏等風險,並搭配嚴格的麻醉監測與無菌操作。

「術後的觀察同樣重要。」陳炳諴強調,術後第一週是最危險的時期,醫師必須密切追蹤患者是否出現腹痛、發燒或滲漏徵兆,之後1-3個月內,患者需頻繁回診,監測體重、血糖、血壓與營養狀態;長期則建議每3-6個月追蹤一次,至少每年1-2次。「術後若缺乏系統性的追蹤,死亡率與併發症風險都會大幅上升。」

「過度醫療」如何判定?專家:5大警訊

這次事件也引發外界質疑「過度醫療」。陳炳諴指出,判斷標準主要有5點:

1. 對不適合患者進行手術:如BMI未達標準(例如未達32.5 kg/m²伴隨併發症,或37.5 kg/m²以上),或患者無嚴重肥胖併發症(如糖尿病、高血壓),卻強行推薦手術,忽略飲食、生活調整等保守療法。

2. 使用非標準或未認證術式:採用未經國際減重手術學會(IFSO)認證的術式,如過度複雜的縮胃曠腸手術,而非標準的袖狀胃切除或胃繞道,導致併發症風險升高(如感染、出血、器官損傷)。

3. 術前評估不足或忽略風險告知:未進行完整多學科評估(如心理、營養、心肺功能檢查),或未充分告知手術風險(如死亡、營養不良、胃食道逆流),導致患者在不知情下接受手術。

4. 使用非法或不明醫材與藥品:採用未經衛福部核准的器材、管制藥品,或來源不明醫材,增加手術失敗、感染或毒害風險。

5. 非法收費或盈利導向:私收高額費用(如百萬級),或廣告不實宣傳手術效果,忽視患者長期健康,導致醫療資源浪費與患者經濟負擔。

「醫師應以患者長期健康為核心,而不是以商業利益為導向。」陳炳諴說。

未核准醫材風險高:恐觸法、也危及生命

在醫療操作中,使用經衛福部核准的器材是基本要求,包括腹腔鏡器械、縫合器、管制藥品等。若使用未核准的醫材,可能造成診斷錯誤、毒害物質危害人體、超過保存期限導致失效、規格不符造成手術失敗,可能引發患者燒燙傷、感染或死亡等醫療事故,醫師除了承擔民刑事責任,還可能被廢止執照。

「醫療器材不只是工具,它牽涉到病人安全與醫療信任,」陳炳諴提醒,一旦發生事故,不僅患者付出生命代價,整個醫療體系的公信力也會受損。

縮胃手術常見併發症:營養不良、漏口、膽結石

陳炳諴指出,縮胃手術並非萬靈丹,術後可能出現多種併發症,包括:

1. 營養不良:缺乏鐵質、鈣質、維生素B12,長期恐導致貧血與骨質疏鬆。
2. 術後感染:包括傷口與腹內感染。
3. 漏口(吻合處滲漏):會引起腹痛與高燒,嚴重可能致命。
4. 出血、血栓
5. 傾倒症候群:患者在進食甜食或高油食物後,可能出現噁心、心悸、腹瀉。
6. 胃食道逆流、膽結石、低血糖也相當常見。

陳炳諴表示,為降低風險,醫師通常會要求患者逐步恢復飲食(由流質到固體),搭配多餐少量、避免高糖高油飲食,並持續補充綜合維生素(含鐵、鈣、B12)。術後早期活動、傷口照護與定期回診,以及避免菸酒和過量進食,都是不可忽視的關鍵。

醫改會:病歷不實、監督不足恐釀病安危機

除了手術爭議,這起事件也牽涉「病歷真實性」與「院所監督」。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接受《信傳媒》訪問時指出,病歷是病人的基本權益,醫療機構依法不得拒絕提供,並應於3個工作天內交付,最遲不得超過14天。若病歷內容不完整或造假,將導致醫病雙方無法釐清醫療過程,不僅違法,也嚴重影響醫療安全。

醫改會強調,病歷是重建醫療真相的唯一依據,一旦病歷遭到篡改或隱匿,不僅病人權益受損,醫師也可能面臨法律追究。

醫改會也建議,醫院應加強外科團隊與執業醫師的監督,確保所有手術符合適應症與病安規範。除了主管機關的查核外,院所內部也必須建立稽核制度,包括病歷抽查、手術流程監督,以及定期病安教育。

醫改會強調,醫院應加強外科團隊與執業醫師的監督,確保所有手術符合適應症與病安規範。除了主管機關的查核外,院所內部也必須建立稽核制度。(圖片來源/freepik)

根據《醫療糾紛預防及解決法》(醫預法),醫療爭議不應只靠訴訟解決,而要透過「根本原因分析(RCA)」釐清真相,並採取「組織除錯」的方式,提出院方應改善的措施,例如強化醫師訓練或調整流程。「一旦爭議發生,院方若能即時關懷家屬,並提出初步專業鑑定,才能避免醫病對立惡化,」林雅惠提醒。

縮胃手術的風險並非不存在,但若依照國際標準與嚴格流程執行,安全性相對可控。專家提醒,真正的問題往往不在於手術本身,而是「是否被濫用、是否被商業化」。

陳炳諴強調,「減重手術不是美容手術,而是醫療手段。若被當成快速致富的生意,不僅病人受害,整個社會對醫療的信任也會瓦解。」

醫改會則呼籲,政府應加強醫療器材管理、病歷查核,以及醫療院所內部監督機制,才能避免類似悲劇重演,唯有透過專業醫師的自律、醫院的嚴格監督,以及主管機關的積極把關,才能守護病人安全,也重建社會對醫療的信任。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她超愛喝冰飲「26歲就長滿子宮息肉」!醫曝狂喝飲料3大風險:容易造成氣滯血瘀

姊妹淘
02

52歲回春成35歲!美國名醫3招逆齡「維生素D是關鍵」

中天電視台
03

史丹佛研究發現 人體從這年紀開始呈現「斷崖式衰老」

NOW健康
04

百萬YTR猝逝! 非心肌梗塞「健檢正常卻忽略血壓」

中天電視台
05

「謝謝你們,沒把病重父親丟在走廊」 黃勝堅:我們救不了病人,卻救了他三個女兒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6

很多人會吃!醫曝台人早餐「4地雷組合」恐釀三高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