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秋冬留意多重感染!疾管署籲:「左流右新」儘速接種 降低群聚風險

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10月17日04:00 •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
流感及新冠疫苗皆需約兩週時間才能產生足夠保護力,因此越早接種越能在流行高峰前獲得防護。若出現以下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胸痛、血痰、意識改變或低血壓等情況,應立即就醫,以防延誤病情。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疾管署於日前提醒,隨著十月份多個連續假期到來,民眾外出旅遊與聚餐機會增加,群聚感染風險相對上升。疾管署呼籲,民眾應落實基本防疫措施,包括以肥皂勤洗手、注意咳嗽禮節、有發燒或咳嗽症狀時配戴口罩並在家休息等良好習慣。同時,符合公費流感與新冠疫苗接種資格者,應盡早完成接種,以降低感染流感、新冠、腸病毒及病毒性腸胃炎的機會。

國內流感進入流行期 以A型H3N2為主

據疾管署的資料顯示,2025年第41週(10月5日至10月11日)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超過13萬人次,雖較前一週下降約10.2%,但主要是受到連假門診休診影響。目前國內仍處於流感流行期。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主要流行的呼吸道病毒為A型流感,其中以H3N2型為主,其次為A型H1N1與B型流感。

此外,第41週新冠相關門急診就診人次為1,659人次,較前週下降16.7%,主流變異株為NB.1.8.1。雖短期下降,但仍須防範季節轉換期間的交叉感染。

全球疫情概況 流感與新冠雙升溫

疾管署表示,全球近期流感疫情以A型為主流。日本於10月初宣布進入流感流行期,時間較去年提前5週;香港則處於疫情高峰期,主要流行型別為A(H3N2)。

新冠疫情方面,全球病毒陽性率呈上升趨勢,除歐洲與東地中海地區外,各區域均出現上升情形。鄰近國家如澳洲、柬埔寨、菲律賓、韓國及英國疫情仍在上升,日本則維持相對高點。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為XFG與NB.1.8.1,而中國、香港、日本、韓國與泰國等地區均以NB.1.8.1占比最高,顯示該株仍具傳播優勢。

腸胃道感染病例仍多 諾羅病毒占比逾六成

除呼吸道疾病外,腸胃道傳染病同樣不容忽視。疾管署指出,國內第41週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超過12萬人次,較前週略減,但仍顯示社區中存在活躍傳播。近四週共通報58起腹瀉群聚事件,其中餐飲及旅宿業為主要發生場域。

在確定病原體的24起案件中,以諾羅病毒檢出最多,占比達66.7%。疾管署建議,進食前後與如廁後應以肥皂徹底洗手,避免病從口入;同時,生食與熟食應分開處理,防止交叉污染。

「世界洗手日」強調手部衛生 疫苗接種率明顯提升

每年10月15日為「世界洗手日」,北半球多國會於流感高峰前加強宣導手部衛生觀念。疾管署指出,養成以肥皂勤洗手的習慣,可有效降低腸胃道與呼吸道疾病感染風險,是最簡單卻最有效的防疫行為之一。

此外,自10月1日啟動的「左流右新」公費疫苗接種計畫推行兩週以來,國內新冠疫苗接種人次已超過56.2萬,為去年同期的1.5倍;流感疫苗接種人次達212萬,亦較去年同期成長35%。為滿足各地接種需求,疾管署已追加訂購20萬劑流感疫苗,並預計於11月上旬全數配送完成,確保地方接種作業順暢。

接種後兩週才具保護力 出現警訊症狀應立即就醫

疾管署提到,流感及新冠疫苗皆需約兩週時間才能產生足夠保護力,因此越早接種越能在流行高峰前獲得防護。若出現以下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胸痛、血痰、意識改變或低血壓等情況,應立即就醫,以防延誤病情。

進入秋冬後,流感與新冠疫情可能交錯流行,疾管署呼籲,民眾維持良好衛生習慣,勤洗手、戴口罩、打疫苗,並避免帶病上班上課。唯有全民共同落實防疫生活化,才能有效降低疾病傳播風險。

【延伸閱讀】

流感疫苗是否可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如果怕針 「鼻噴式流感疫苗」能替代選擇

新冠+流感雙病毒威脅!專家:儘速接種疫苗提升保護力 這些症狀快就醫

加入【健康醫療網】Line@好友,天天關注您健康!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3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4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05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6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