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推穩定幣?專家:不認為應由央行主導
[NOWnews今日新聞] 台灣數位資產暨開放科技協會今(28)日成立,聚焦在為我國虛擬貨幣政策及產業數位轉型提建言。台新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李鎮宇會中報告指出,穩定幣享有首重監管機制,但不認為應該由央行來主導發行,否則會把大量資金集中在央行,提議該由銀行結盟發行,降低波動風險。
美國總統川普第2任期大力擁抱虛擬貨幣,並在7月通過美國首部針對穩定幣的聯邦監管,7月簽署俗稱「天才法案」的《美國穩定幣法案》(GENIUS Act),後來提出的《數位資產市場清晰法案》(CLARITY Act)也正在審查當中,力求美國可制定全球加密貨幣規則,延續美元霸權。
李鎮宇在數位資產暨開放科技協會成立大會上以「穩定幣的崛起:重塑全球資金流的新一代金融基礎設施」為題進行報告。他解釋,穩定幣並非一開始就存在,適用於取代比特幣,而比特幣則是期盼可以取代美元,但是現實上卻是對於美元太低估。
他表示,美元1天成交量是15兆,1年成交量是5000兆,比特幣發行量根本無法到這麼大,以至於大量資金去追逐時造成比特幣商品化,價格容易出現龐大波動,以至於無法用比特幣去做支付,「你付了錢之後,可能隔三個月要去收回來的時候,你賠了30%或者是賠了20%,你覺得這個幣值太不穩定了。」
因此這時候出現穩定幣這種新產品,邏輯就是將區塊鏈技術的優勢與儲備資產的支撐相結合,類型包括「法幣掛鉤穩定幣」、「加密資產掛鉤穩定幣」、「演算法穩定幣」及「商品掛鉤穩定幣」等4類型,當「天才法案」通過就奠定穩定幣可以掛勾美元或美國公債的模式。
李鎮宇說明,穩定幣在全世界金融中作為支付只有6%,有88%集中在加密貨幣交易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領域內,而美國天才法案將可以讓幣圈與實體世界貨幣打通,也讓應用上更加寬廣。
然而,目前為止大家對於「數位美元」的想像還不夠大,他舉例,因為穩定幣可以購買美元公債,外界預估可以創造5000億美元至1.2兆美元的需求,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則預估可以有3兆美元,相當於全世界多出一個日本的經濟規模。
李鎮宇分析,撇除美國短債的轉移,穩定幣最大需求來自像是阿根廷、奈及利亞及土耳其等劇烈通膨和匯率下跌,等經濟體質較古怪的國家,以及地下經濟,預估有30兆美元規模,因此貝森特所提的3兆美元是有道理的。
而在穩定幣應用方面,許多都想要做C2C,因為可以享有快速支付、全球可及性、金融普惠及全年運作等優點,但挑戰也包括詐欺風險升高、電信業者承擔責任,以及政府監管不確定性等,因此不認為會這麼快發展。
第二項應用便是「先買後付」(BNLP)模式,也因為引入「可程式化貨幣」的概念,透過智能合約實現自動化、基於條件的交易,其快速特性概念可以超越簡單支付的智能金融。
另外,許多大企業可以透入穩定幣行列,譬如亞馬遜(Amazon)、Meta都打算推出穩定幣,舉例像是亞馬遜幣不僅可以讓物流跟金流相互結合,達到更好的監管效果,也可以更清楚賣家財務狀況,不要讓金流流入平台之外。
最後,李鎮宇表示,像是穩定幣也可以投入供應鏈金融當中,舉例像是台積電、鴻海等國際大企業都可以考慮使用穩定幣,舉例像是台積電在台灣、美國、日本及德國都有設廠,這些錢都可以快速到位,做到財務管理上更即時、摩擦力更小;但對於小企業整合「企業資源規劃」(ERP),就會具有挑戰性。
李鎮宇總結,回到台灣,他不認為應該由央行來做穩定幣,「如果由央行來做穩定幣的話,大家就會去把所有銀行的錢全部搬到央行,這對台灣銀行發展不好」,建議應該讓銀行結盟來發穩定幣,或是有幾個大的銀行一起來發穩定幣,降低這個波動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