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驟降,如何防心血管疾病猝逝?中醫教保命、自救方法
氣溫驟降,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根據臨床觀察,每到冬季,心梗、胸悶、心悸就診人數明顯增加。中醫認為「寒為百病之源」,天冷時血管收縮、氣血運行不暢,心臟負擔加重,如何讓身體「由內而暖」成為保命關鍵。
初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周大翔中醫師指出,中醫所謂的「寒」,並非單指天氣冷,而是陽氣不足、循環不暢的狀態;因此,中醫強調「陽氣主溫煦」,只要陽氣充足,血脈就能流通,全身自然就會溫暖。
除了要穿衣保暖,更要從體內調整氣血循環。周大翔表示,常見的保暖三法,包括:艾灸(神闕、關元、足三里)、熱食補陽(生薑、桂枝、紅棗、羊肉湯),以及溫水泡腳或拍打經絡,都能幫助手腳與末梢血管升溫。
中醫有句話「溫通則不痛,陽行則氣血自達」。周大翔建議,想在冬季讓手腳暖起來,可每日以艾草或桂枝泡腳 10 分鐘,搭配按壓太溪、湧泉、勞宮等穴位促進循環。
體寒、血瘀者,心臟問題特別多
周大翔提及,體質虛寒者,常有怕冷、胸悶、氣短、心悸等症狀,這就是「心陽虛」的表現;若再合併飲食油膩、壓力大、情緒鬱悶,則容易形成「痰濁」或「血瘀」體質,讓心臟循環更不順暢。
從外觀上,中醫也能觀察出心臟警訊。周大翔說,臉色蒼白或發青、唇色紫暗、舌頭發黑有瘀斑,都是「心血運行不暢」的信號;若患者在問診中出現「容易驚、胸口空、活動後氣喘」等,往往是心氣不足或心陽虛的表現。
鳴堂中醫體系醫療長周宗翰中醫師說:「老一輩說自己『心臟沒力』,在中醫角度多半是心陽不足。」,陽氣是推動血液的動力,若陽氣虛,血無法順利流動,就會造成手腳冰冷、臉色白、心悸、容易疲倦。
中醫師傳授!急救保心 3 穴位
周宗翰提醒,若突然感到胸悶或心悸,除了立刻撥打 119 求救,也可按壓急救保心穴位。:
- 內關穴:手腕橫紋上兩寸。能平心安神、緩解胸悶;
- 勞宮穴:手掌心中點。可鎮靜、緩解焦慮;
- 少衝穴:小指尖。有助暫時穩定心律。
飲食上,周宗翰建議,多吃紅棗、龍眼肉、蓮子、核桃、山楂等食材,既能補氣養血、又能護心安神;少吃寒涼與油炸食物,保持良好睡眠與穩定情緒,都是預防冬季心血管事件的重要關鍵。
Q:藏紅花泡酒養心?
A:非人人都適合!
部分民眾喜歡以藏紅花泡酒來「活血護心」,周大翔提醒,此法應謹慎使用。藏紅花雖能活血化瘀,但孕婦、經量多、體質虛寒或術後恢復者應避免,以免造成出血或氣虛。一般健康者偶爾少量飲用即可,不宜長期當補品使用。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