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暑激增 醫界警告:非重症也有後遺症
日本一連多日晴朗好天,特別是北海道高溫異常,鄰近網走的北見市熱出當地史上最高溫39度,且連續5天猛暑日;帶廣市則以38.8度高溫,刷新氣象統計史,當地居民紛紛拍下電子溫度計的顯示數字。隨著中暑患者暴增,日本醫界發現非重症者出現後遺症比例升高,呼籲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溫,除了保命,更是維護自我生活品質。
這是今年2月的帶廣,大雪紛飛,積雪高度120公分;這也是帶廣,氣溫高度不輸下雪,直衝溫度計頂端。
帶廣市民:「刻度到最上面了!(5,6,7…)」
市區的溫度計有如奇景一般,帶廣人紛紛掏出手機,記錄下這難得的史上最高溫。
帶廣市民:「我也拍下來了,很罕見。」
日本NHK電視台記者:「有看過這麼高的氣溫嗎?」
帶廣市民:「沒有,第一次這麼熱。」
帶廣市民:「帶廣也要熱出名了嗎?24度、25度才比較剛好。」
38.8度的氣溫比往常高了將近14度,熱得帶廣商家連錢都不賺了。
日本NHK電視台記者:「這間豬肉丼飯貼出了臨時公休通知。」
關西旅客:「我聽說這間店很好吃,結果跑這一趟店家竟然休息。誰能想到都來北海道了還這麼熱!」
外地人聞香而至卻撲了個空,天氣因素也只能摸摸鼻子敗興而歸。再往北走,鄰近網走的北見市出現39度破紀錄高溫,連續5天飆出35度以上的猛暑日。
北見市洋蔥農家:「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陽光,這一面都曬白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曬的?」
從沒遇過的驚人高溫,連農夫都搞不清楚作物到底怎麼了,只知道這一期的洋蔥肯定是要歉收了。
北見市洋蔥農家:「真沒碰過這種又熱又不下雨的,過去的管理經驗已經派不上用場了。」
氣候變遷讓天氣不斷創下新極端,越來越多範疇已不適用經驗法則,就連醫學也出現模糊盲區。
東京消防廳報案中心人員:「急症患者,男性,疑似中暑。」
東京消防廳報案中心人員:「高齡女性,疑似中暑,伴隨嘔吐。」
消防廳報案中心電話幾乎被打爆,求救的大多是中暑患者,救護車疲於奔命;東京都甚至連續6天發出「救護車窘迫警戒」,表示救護車出動率超過80%,提醒民眾應妥善自我照顧。
急診室醫護人員:「請張開眼睛,能張眼嗎?」
日本醫界強調,中暑不是病,但熱起來可會要人命,尤其氣溫上升速度超過正常預期,中暑患者大量增加之下,醫生們遭遇了不明棘手狀況。
地方社區型醫院副院長 藤永剛:「中暑患者如果接受過臨終急救或住過加護病房,他們會對中暑後遺症比較警覺;但是中度中暑,甚或有些輕度中暑的患者,也會受後遺症所苦,而這樣的患者其實越來越常見。」
醫師表示,按以往經驗,中暑越重症越會併發後遺症;然而,醫界注意到非重症也可能留下各種症狀,包括異常出汗、倦怠感、暈眩等等狀況。
地方社區型醫院副院長 藤永剛:「中暑後遺症常見自律神經障礙,所以生活上要調整自律神經,要注意睡眠、飲食、適度運動,如果症狀一直持續,建議盡早到醫療機關就診。」
醫界強調,對於輕度、中度中暑後遺症,現階段尚未受到醫學界廣泛討論,存有許多待研究、待釐清的臨床案例;若是經歷過輕、中症中暑後,出現疲憊、汗流不止或不流汗、心悸、頭痛、食慾不振等腸胃問題、失眠、焦慮或憂鬱等情緒狀況,並且持續2週以上,請立刻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臨床教育開發推動機構醫師 三宅康史:「發生中暑要盡快給予應急處置,具體有降溫、補充水分、讓身體靜躺;只要能盡快且有效率地完成這三項,就能預防後遺症。」
醫師提醒,只要初期處置做得快又對,就有很大機率降低後遺症發生。另外,日本政府也呼籲,假設遇到有脫水或中暑症狀,可以給予「經口補水液」,它的電解質濃度比運動飲料高,能幫助快緩解症狀;如果身體健康無異常,只是運動後或是預防性補水,切勿飲用經口補水液,以免造成心臟、血管過度負荷。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