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美菲關稅協議拍板 學者:台灣將面臨15–25%稅率區間
美國總統川普今天接連宣布與日本及菲律賓達成重大貿易協議,正式對兩國商品徵收高額關稅。與此同時,兩國也將大幅開放市場並對美進行鉅額投資。隨著印太關稅談判一一落地,有學者專家指出台灣恐難置身事外,應盡快面對關稅與結構轉型的雙重挑戰。
美日、美菲協議先後拍板,川普高調宣示「公平貿易」
根據美方公布內容,美國將自8月1日起對所有日本進口商品徵收15%關稅,較先前提出的25%略為下修。而作為交換,日本同意對美國投資高達5,500億美元,並開放包括汽車、農產品等多項領域。川普稱此為「史上最大貿易協議」,並預告將創造數十萬就業機會。
同日,美國也與菲律賓達成貿易協議,對菲商品課徵19%關稅。菲律賓則承諾對美商品全面實施零關稅待遇,並深化雙邊軍事合作。川普形容:「這是公平的交換,美國市場不是白白開放的。」
兩項協議的公布,不僅展現川普「以關稅換市場」的貿易策略,也意味著美國正加速布局「印太經濟圍中網」,台灣作為區域重要經濟體,未來極可能也會被納入談判名單。
學者觀點一,翁履中:台灣要務實面對,不該有幻想
對於台灣可能面臨的局勢,美國德州山姆林士頓州立大學副教授翁履中在臉書發文分析,美日15%、美菲19%的稅率,已透露出美方針對印太盟友的「合理關稅區間」,台灣落在15–25%之間的可能性極高。
翁履中指出,這對早有心理準備的台灣而言,不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而是一個「可預測的風險」。他認為:「這反而提供我們戰略準備的時間。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已有部分產業完成匯率對沖、供應鏈轉移與成本轉嫁。」
然而,他也直言台灣在美方優先談判名單中「順位不高」。並非台灣不重要,而是就市場規模、戰略價值與貿易逆差等條件而言,無法提供如日本或菲律賓那樣的「對價」。他強調:「美國不會為了台灣特別破例,這是現實。」
對於如何應對,翁履中呼籲,台灣不該互相指責,而應思考在「弱勢匯率+高關稅」的情境下,能否透過政府與產業協商,擬定有效的出口補貼、轉型支持與談判路線圖。他說:「這是對政府應變與產業韌性的考驗,我們有準備,也應有信心。」
學者觀點二,李桐豪:台灣未來可能被要求成立巨額基金
政大金融系兼任教授李桐豪則從另一個角度切入。他在臉書貼文指出,美方要求日本投資5,500億美元、並允許美方掌握90%利潤的條件極不尋常,這恐成未來與其他國家談判的「模板」。
李桐豪警告,台灣未來可能被要求成立1,500–2,000億美元的主權財富基金,專門投資美國的低利率債券或高科技產業,甚至進一步加碼阿拉斯加天然氣計畫。
他擔憂台灣將被迫「零關稅」開放進口美國汽車、卡車、牛豬肉、農產品、藥品與保健品等,而原產地加工與轉口貿易也將面臨更嚴格規範。
「台灣的問題不只在稅率本身。」李桐豪指出,台積電與眾多高科技廠商早已因為美國投資成本高、新台幣升值、勞動力不足等問題面臨挑戰,「我們在結構上已處於劣勢。」
關稅只是考驗之一,台灣需強化體質應對衝擊
面對全球貿易重組與川普「關稅外交」策略,兩位學者雖從不同視角切入,但核心觀點一致:台灣不能幻想美方會「手下留情」,也不應以為自己是例外。
台灣的產業轉型、對外談判、匯率政策與貿易補貼策略,皆需迅速調整。翁履中強調:「不是川普是否對我們好,而是我們是否做好準備。」李桐豪則提醒:「不能只看關稅,還要看背後結構性交換條件,我們有沒有本錢承擔?」
隨著美日、美菲協議陸續拍板,川普政府的「印太關稅框架」已逐漸成形。對台灣而言,這場風暴不再是「是否會來」,而是「何時來、如何應對」。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