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重拳殺傷力分3等級 CRIF揭出口9大產業最痛苦 毛利不到20%淪慘業
美國於 7 月 31 日正式宣布對台灣實施 20% 的對等關稅,稅率與中華徵信所(CRIF)先前預測區間一致,但相較於日韓僅 15% 的稅率,台灣對美出口競爭力明顯受限。CRIF 指出,20% 關稅對台灣整體出口產業造成顯著衝擊,特別是毛利率低於 20% 的產業,將面臨「高殺傷力」,包括光電、塑膠、鋼鐵、電子通路、紡織、水泥、電子零組件、油電燃氣及電器電纜,面臨獲利急凍甚至產業外移壓力,產業痛苦指數攀上高峰。
毛利率成關鍵指標,9 大產業陷高風險
根據 CRIF 分析,台灣上市公司 2025 年第一季的平均毛利率僅為 22.95%,略高於 20% 的關稅稅率,顯示多數產業獲利空間已遭壓縮。CRIF 依毛利率將產業分為三類:
低殺傷力(毛利率>25%):如半導體、資訊服務、食品工業等 14 個產業,雖受影響較小,但仍面臨獲利壓縮。
中殺傷力(毛利率 20%-25%):如汽車、化工、通信等 8 個產業,需積極調整策略。
高殺傷力(毛利率<20%):包括光電、塑膠、鋼鐵、電子零組件、紡織等 9 個產業,恐需轉型或外移生產基地以求生存。
出口競爭力下滑,台灣居於劣勢
CRIF 指出,台灣的 20% 關稅與越南相同,但高於日韓的 15%,也高於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國的 19%。僅低於印度與墨西哥的 25%。這使得台灣在同質產品出口上處於明顯劣勢,尤其與日韓相比,5% 的稅差將對台灣造成直接殺傷。
市占率恐遭瓜分,愛爾蘭與越南成新競敵
若以 2017 年以來至 2025 年前 5 月在美國進口市占率的前 10 國(不含中國)來看,占比明顯上升的包括台灣從 2017 年的占比 1.8%上升至 4.3%,增加 2.5 個百分點;越南則由占比 2%上升到 4.7%,增加 2.7 個百分點;印度由占比 2.1%上升到 3.1%,增加 1 個百分點;愛爾蘭則由占比 2.1%上升到 5.6%,增加 3.5 個百分點,瑞士的占比由 1.5% 上升到 4.8%,也增加 2.7 個百分點。
台灣本來在美國的進口市占率呈現快速成長態勢,但由於對等關稅的影響,日本、韓國在美國的進口市占率預期由降轉升。愛爾蘭因屬歐盟區同樣適用 15%稅率,在美國進口市占率更會大幅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該國輸美前 5 大產中包括化學製品、電腦及電子產品、機械設備,和台灣出口產品同質性高,將成台灣出口競敵。
東南亞成外移新寵 供應鏈加速重組
至於越南和台灣雖同屬 20%稅率,由於越南的生產成本較台灣為低,預期台商仍會前往越南布局。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在美國進口市占率皆低於 2.5%,在對等關稅的相對優勢下,預期對美國市場的進口占率將有明顯提升。且要留意,今年上半年台灣對馬來西亞投資 4.32 億美元,對菲律賓投資 2.01 億美元,分別較去年同期成長 165.03%及 286.54%,將有望成為台商新寵兒。
CRIF 警告,對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而言,若無法快速轉型至高毛利產品,恐只能選擇關閉台灣廠、轉往海外設廠。這將對台灣本地就業與產業鏈穩定性造成衝擊。
半導體仍待觀察,232 調查結果成關鍵
目前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半導體產業仍在等待美國 232 調查結果,尚未確定是否適用 20% 稅率。若結果不利,將進一步打擊台灣出口核心產業。
中國策略轉向,市占率大幅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美國對等關稅,中國則顯得從容,主要原因來自 2017 年以來,中國將在美國進口市占率由 21.6%,降低到 2025 年上半年的 9.9%,即使大部分的因素是藉由洗產地的方式轉出口至美國,但在數據上,仍大幅下滑了 11.7 個百分點,降低對美國市場的倚賴。
是危機或轉機? 皆成產業升級與供應鏈重組契機
CRIF 總結指出,20% 的對等關稅對台灣產業而言,是一場全面性的壓力測試。雖然短期內將壓縮獲利、削弱競爭力,但也可能成為推動產業升級與供應鏈重組的契機。降低對中國代工的依賴、強化與美方談判籌碼,將是台灣未來能否突圍的關鍵。
更多鉅亨報導
•中鋼:直接出口影響更動有限 鋼鋁業關鍵仍在232條款
•政院:持續與美磋商供應鏈合作及232條款 爭取關稅20%再調降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