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半年GDP數字好看體感不佳 專家點出原因
(中央社台北5日電)中國上半年GDP年增5.3%,被認為是在關稅衝擊下交出好成績,但民眾體感普遍並不好。經濟學者指出,這是因為名目GDP增速僅4.3%,且結構分化、分配不均,中國經濟形勢比想像的還要嚴峻。
微信公眾號「首席經濟學家論壇」4日刊發西京研究院院長趙建對中國上半年經濟數據的分析。
趙建說,上半年數據顯示關稅戰衝擊低於預期,出口繼續支撐著經濟的半壁江山;「兩重兩新」政策力挽狂瀾;各種國債、地方債提前發行,大項目能上盡上,上半年完成了全年的6成任務,共同堆出了5.3%的經濟成長率。
至於為什麼社會上的微觀體感與宏觀數據明顯背離?他指出,實際國內生產毛額(GDP)上半年雖然成長5.3%,但是名目增速卻只有4.3%。截至今年第2季,中國GDP平減指數(名目GDP與實質GDP的比率)已連續9個季為負,且第2季的指數較第1季進一步走低,反映出經濟面臨巨大的通縮壓力。
名目GDP是指以當期市場價格計算的特定時期GDP,包含了物價水準的因素。
而GDP平減指數已經9季度為負數,意味著物價走低已經兩年多了。趙建指出,當物價普遍走低而發生通縮的時候,實際債務負擔會加倍增加,導致社會上出現大量的破產、裁員,加重了需求不足和供給過剩。
趙建還指出,微觀體感取決於個人處於哪個行業、哪個領域以及哪個年齡段。物價走低對民企、小企業、下游企業的衝擊要大於國企、大企業、上游企業;對領取固定養老金的退休人員要好於剛畢業的年輕人,對債務負擔較高的中產階層的衝擊最大。
隨著房地產、補教、數位平台等中產階層獲益的行業因為周期和政策原因進入收縮期,白領中產群體也都降級,特別是負債過高的群體,會加倍承受社會轉型的陣痛。
趙建表示,同樣的5.3%GDP成長率,政策放的水流向很不均勻,所形成的貨幣主要集中在大國企、政府、銀行和極個別群體手中,但過去普惠式成長的時候,靠的是像房地產這樣能惠及50多個行業的產業。
趙建最後指出,上半年的5.3%的背後是很多政策透支,中美關稅戰的風險也是遞延的。如果政策開始退坡和中美關稅戰休戰期到期,那麼下半年的穩增長壓力會極其巨大。如果房地產市場再穩不住,下半年的經濟在總量上很難會有明顯起色。
他認為,中國經濟形勢其實非常緊迫,下半年需要在房地產和消費層面推出更加有力的政策,才能順利完成今年的任務,不僅是GDP成長率達到5%,還要保證CPI(消費者物價指數)要接近2%,這也是官方年初定下的目標,至少不能低太多。(編輯:張淑伶/楊昇儒)1140805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