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世界骨質疏鬆日!骨鬆治療不再等骨折後,健保擴大給付,高風險族群提早預防
隨著全球人口快速老化,骨質疏鬆已成為影響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重要議題。世界衛生組織因此將每年 10 月 20 日訂為「世界骨質疏鬆日」,提醒大眾及早重視骨骼保健,避免骨質流失帶來的健康風險。
今年,全球以「別再忽視骨骼健康(It’s Unacceptable Stop the Neglect of Bone Health)」為號召。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崇桓醫師呼籲,骨鬆治療應比照慢性病長期管理,從骨折前就積極防治,才能有效守護骨骼健康。
骨鬆健康危機多,骨骼健康優化減少死亡率
骨質疏鬆症可造成多部位骨折,其中,尤以脊椎體骨折及髖部骨折最為嚴重。據調查,台灣 50 歲以上國人,女性每 3 人就有 1 人、男性每 5 人就有 1 人一生中可能出現骨折,包括脊椎體、髖部或腕部骨折。
研究顯示,髖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區第一,髖骨骨折發生率約 50%,一年內死亡率近 20%,3 成患者將面臨永久性失能、8 成無法獨立生活,此骨折亦常導致長期臥床、失能,甚至增加死亡風險。
美國骨骼健康基金會與國際骨鬆基金會建議,對於骨密度偏低、骨鬆或曾發生脆弱性骨折的高風險患者,除調整生活與營養,更應積極使用抗骨鬆藥物,能降低骨折風險、提升治療效果,有助於減少死亡率。
最新《2025 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提出「骨骼健康優化」概念,強調以整合性的治療流程改善患者預後並減輕醫療負擔,包括術前骨質檢測、術中與術後營養與藥物治療及長期骨密度追蹤。
陳崇桓表示,骨鬆藥物治療應採取「接續治療策略」:促骨生長藥物(或稱促骨質生成劑) 能快速重建骨架、提升骨密度;抗骨流失藥物(或稱抗骨質再吸收劑)則可延緩骨質流失、鞏固治療成果。
國際與台灣治療觀念轉變,走向前瞻治療
美國臨床內分泌醫師協會國際指引,凡在 12 個月內發生骨折,用藥後仍出現骨鬆性骨折者,或骨密度 T 值≤-3.0 的未骨折患者,皆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應優先使用促骨生長藥物,後銜接抗骨流失藥物,持續治療是維持骨密、預防骨折、改變病程的關鍵。
《2025 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則有最新治療觀念的轉變,骨鬆治療已從傳統「骨折後補救」進化為「骨折前預防」的前瞻性策略,並推動「骨折聯合照護計畫」,參與「國際脆弱性骨折網路組織」。
陳崇桓指出,照護計畫強調跨專科協作與長期追蹤,此模式不僅強調及早介入與長期管理,更重視患者的參與與教育,並結合患者參與決策,可提升治療依從性與照護品質。
隨著健保擴大骨鬆藥物給付政策上路,台灣骨鬆防治策略正式邁向「預防導向的新里程碑」。透過健保新制雙重防線守護,讓更多高風險族群可更早啟動骨鬆治療。
首度將尚未發生骨折但屬高風險族群(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者)納入初級預防(未骨折)保障;更在次級預防(已骨折)中擴大骨折給付部位至遠端橈骨骨折(手腕骨折)與近端肱骨骨折(上臂骨折)。
健保新制擴大給付,骨鬆治療防線前移
陳崇桓說明,用以提升骨密度、減少骨鬆性骨折發生風險,降低後續醫療與長期照護支出,擴大骨骼健康保護網。「代表台灣健保制度同步跟進國際治療觀念,雙重助力下,對於整體骨鬆防治而言具有指標性意義。」
骨鬆健保給付擴大內容
- 治療骨質疏鬆,初級骨折預防:在未發生骨折,但骨密度 T 值≤ -2.5 合併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溼性關節炎或長期使用類固醇 (>5mg/d) 超過3個月者。降低未來第一次骨折發生率。
- 預防骨鬆骨折,次級骨折預防:擴大骨折給付範圍至遠端橈骨骨折(手腕骨折)和近端肱骨骨折(上臂骨折),讓更多患者能在首次骨折後及時獲得治療,降低再次骨折風險。
諮詢專家: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 陳崇桓醫師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