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挑戰美元霸權 台灣貨幣政策如何因應?
台灣經濟學會、台大經濟系等單位今天(15日)舉辦「全球金融架構重塑:制度、支付與秩序」論壇。學者指出,人民幣等貨幣正挑戰美元霸權,台灣夾在美中競爭當中,貨幣政策應要以「制度韌性」為核心,審慎參與亞洲貨幣與支付體系重塑的進程,避免單一依賴,並強化戰略選擇彈性。
中正大學經濟系教授吳致寧、中經院一所所長劉孟俊、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穩定研究中心主任陳鴻達等學者,15日齊聚「全球金融架構重塑:制度、支付與秩序」論壇,分別探討經濟基本面與名目匯率、美元霸權、「穩定幣」等議題。
劉孟俊表示,當前全球金融體系已經逐步鬆動「美元單極」的架構,朝多種貨幣共存、區域性儲備體系發展,而試圖挑戰美元霸權地位的不只人民幣,還有其他貨幣,人民幣僅是當中較為醒目的一員,他並認為,未來各國可能會以聯盟的方式來挑戰美元,不過,人民幣要邁向國際貨幣制度,也面臨三大挑戰,包括資本帳自由化與市場化改革進程緩慢、欠缺跨國金融法律框架與投資人保護制度、主要經濟體也對中國仍有地緣戰略疑慮,信任尚未建立等有待克服。
劉孟俊指出,台灣處於美中競爭的前線,貨幣與金融策略選擇需要在效率、安全與主權之間取得平衡,建議政府以「制度韌性」為核心,一方面持續觀察人民幣發展,包括人民幣跨境清算、數位人民幣、數位貨幣橋(m-CBDC Bridge)的制度擴張,同時也要建立多元的備援清算管道。他說:『(原音)我們也要自己評估一下,我們對美元體系的依賴,還有風險管控裡面的彈性,有沒有可能我們善用一些區域的平台,像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或亞投行等所謂的平台,當然我們不是說只是針對他,而且是想說如何參與到區域裡面的一些合作,我們自己在穩定幣也好、數位貨幣等等,要開拓一些比較彈性的作法。』
全球私人機構興起發行「穩定幣」,也就是以特定資產作為抵押,維持價格穩定的加密貨幣。陳鴻達指出,當前全球以美元、美債為主要儲備的「穩定幣」量能龐大,尤其美元穩定幣的佔比,遠高於美元在全球支付、外匯儲備、國際債券等衡量國際化的指標,再加上美元穩定幣的巨幅成長可期,可說穩定幣能為美元續命,這雖有助於美元的普及化與軟實力,但與此同時,卻也會削弱美元霸權的硬實力。(編輯:宋皖媛)
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穩定中心主任陳鴻達表示,以美元作為主要儲備的穩定幣量能龐大,可為美元續命。(謝佳興 攝)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