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 颱風楊柳過境後仍穩定
(中央社記者張祈花蓮縣15日電)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國有林地大規模崩塌,致土石阻塞河道成堰塞湖,潰壩成地方隱憂。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監測,颱風楊柳過境後,蓄水量增加且水質混濁,整體還算穩定。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副分署長朱懿千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颱風楊柳過後,以累積雨量218.5毫米推測,馬太鞍溪堰塞湖推估增加967萬噸蓄水量,達3667萬噸,占最大容量約43%,湖面距離溢流口尚有約55公尺。
林保署花蓮分署14日出動無人機前往堰塞湖上方拍攝,朱懿千說,依拍攝畫面,堰塞湖水較混濁,壩體坡度有一點沖刷,整體還算穩定。
朱懿千表示,颱風前已在堰塞湖附近林道裝設2處影像監視站(CCTV)、1處雨量站,未來規劃在壩體上方裝設水位計。
她坦言,過去沒有針對這麼大體積的壩體測量過,連水位計都需改造,且上去至少需要3天路程,正與交大、成大研究團隊擬定兼顧安全的安裝作業。
至於堰塞湖的處理方式,朱懿千說,初步討論引流或壩頂降挖等方式,但難度及風險均高,仍待與專家學者討論研擬,在兼顧安全前提下進行。
她表示,現階段除了增加堰塞湖監控設施,下游河道則由水利署九河分署、花蓮縣府配合清淤。
監測團隊評估,若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發生潰壩,下游民眾只有40分鐘安全撤離時間,因此設有2個撤離警示,24小時累積雨量達300毫米即達「注意值」,會通知行動不便的住戶先行撤離;未來24小時預測累積降雨量達600毫米「警戒值」,即執行強制撤離,
朱懿千說,會持續到保全戶村落開說明會,告知民眾堰塞湖狀況及影響範圍,呼籲住戶務必配合撤離及待確認安全後再返家。
馬太鞍溪下游河道兩側聚落包括萬榮鄉明利村、光復鄉大馬、大明、東富村及鳳林鎮長橋里,約250戶、690名保全戶,以光復鄉人數最多。
光復鄉長林清水說,這次堰塞湖下游保全戶撤離500多人,可選擇依親或住在收容所,雖收容量能足夠,但堰塞湖就像未爆彈,且常態性撤離對民眾帶來不安定性,仍希望中央能協助盡快處理堰塞湖。
協助撤離的大馬村長王梓安說,住戶配合度高,但仍會掛念家中的寵物、雞禽,偷跑回去餵食,會繼續宣導;東富村長黃建桐說,有居民因病重需抽痰儀器,每次撤離就得安排救護車往醫院安置,確實需要提前撤離。(編輯:謝雅竹)1140815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