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峰會》貿易局勢緊張 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會晤習近平
「中歐峰會」將於24日在北京舉行,由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與歐盟理事會的柯斯塔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時慶祝「中歐建交50周年」,此次峰會內容除了談及貿易合作,以確保互惠的平衡關係外,隨著區域衝突的升高,地緣政治也將成為此次會議的焦點。
目前,針對中歐在峰會上的貿易談判外界並不看好,有學者認為中歐談判有它的侷限性,因為中國認為歐盟是一個中等強國,且中國取消了馮德萊恩和其他歐盟政要訪問合肥期間參觀科技和汽車企業的計劃,「會議由兩天縮短至一天」。
此次會議地點原訂於歐盟總部所在的布魯塞爾,「為配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因而改至北京」,可以看出中歐峰會對歐盟的重要性。根據《德國之聲》的報導,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亞洲計畫政策研究員巴楚爾斯卡(Alicja Bachulska )表示, 「這再次顯示北京與歐洲國家接觸的意願和雄心壯誌有限。」
美國孤立主義成為中歐關係升溫的推手
不只是歐洲,各國在川普關稅政策的背景下,全球局勢動盪不安,各國被迫動員起來增加談判與擴展合作的多樣性,以彌補美國孤立主義帶來的負面影響。
今年年初,歐盟與中國的關係升溫,歐盟領導人表示,「他們已準備好與中國攜手合作,應對共同挑戰」,但有專家認為這只是維持的短暫友好關係,目的是為了操縱美國。
反傾銷、稀土問題,中歐關係半年內急轉直下
貿易公平與稀土問題,中歐關係急轉直下,歐盟指控中國的補貼政策造成不公平競爭,重創其產業,中國則反控歐盟奉行保護主義,雙方劍拔弩張。根據《德國之聲》的報導,今年4月,中國對歐出口增加了8.2%,中方認為這項結果歸因於川普關稅政策使出口美國得產品轉往歐洲,然而歐盟對中國的貿易行為感到擔憂,更成立進口監控小組,以保護歐盟內部市場。
另外,中國對稀土出口的管制成為雙方另一項爭端,根據歐盟委員會表示,歐盟98%的稀土供應以及稀土磁鐵都依賴中國,中國的管制導致歐盟供應鏈延遲、生產停擺。在6月的七國集團峰會上,馮德萊恩指責中國的稀土管制政策,形成「支配、依賴和勒索」的模式。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25年前五個月,對歐盟的稀土出口額下降了84%。
中國與歐盟的關係:從戰略夥伴到系統性對手
中國一直是歐盟最大的貿易夥伴,過去更被歐盟是視為戰略性夥伴,但歐盟與中國在意識形態上的分歧根深蒂固,從貿易公平、政治體制到人權問題,作為規範性強權的歐盟來說, 對中國的諸多政策無法苟同。
2019年,歐盟正式將中國定義為系統性對手,中國傾銷補貼產品一直是中歐在貿易關係上的芥蒂,如今,中國對稀土供應的管制導致歐洲供應鏈的停擺,使雙方的分裂加深,即使中國在六月放寬部分稀土的管制,為一些歐盟製造商提供了綠色通道,但仍因審核速度太慢,無法防止供應鏈的中斷。而中國也同樣不滿歐盟對其徵收反傾銷稅的舉措。
在傳統安全問題上,根據《經濟學人》的報導,歐盟擔心中國對俄羅斯的支持,會間接影響歐洲大陸,並產生威脅。
中國則對歐盟可能支持台灣的立場感到憤怒,尤其是去年德國軍艦穿越台灣海峽,象徵海峽是國家之間的海域,而非國家領土內的水域。對此,中國官方媒體指責歐盟是支持台灣分離主義分子,並將日益緊張的局勢歸咎於此。這些分歧使雙方雖然有合作意願,但在安全問題上都對彼此抱有疑慮。
美國的陰晴不定,是重塑中歐關係的最佳時機
中歐貿易關係與意識形態分歧的化解,目前仍不被外界看好,但面對美國的孤立主義與其陰晴不定的貿易政策,一些觀察家認為,此時此刻是中國最需要歐盟的時期,也是歐盟重塑與第二大經濟體關係的機會,更何況馮德萊恩為了見習近平,長途跋涉來到北京,代表歐盟十分重視與中國的關係,且在美國缺乏信任的壓力下,歐盟必定希望在此次峰會上與中國關係取得進展,擴展跨區域夥伴外,彌補美國孤立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