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她癢到只敢吃七種食物還是抓不停!醫揭蕁麻疹「過敏」迷思

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6小時前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
許多民眾將其誤認為「海鮮過敏」或「藥物反應」,甚至過度忌口,卻不理解真正的病因。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有患者誤把蕁麻疹當成食物過敏,嚴格忌口到僅剩七種食物,仍然反覆起疹、癢到難以忍受。台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主任陳志強醫師指出,這其實是慢性自發性蕁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的典型案例,與單純食物過敏不同。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若僅依靠飲食限制或不規律治療,通常難以改善真正症狀,還可能增加營養不良的風險。隨著每年世界蕁麻疹日將至,他提醒民眾別再誤解「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及早就醫才能有效控制。

七種食物的限制 卻癢到夜不能寐

陳志強醫師分享,一名年輕女性誤以為自己的蕁麻疹全因飲食引起,於是極端地將飲食縮減到僅剩七種食物,期待能擺脫「元凶」。然而,身體依舊反覆長疹、癢到徹夜難眠,還因此營養攝取不足。直到就醫才發現,她罹患的其實是慢性自發性蕁麻疹,並非是食物過敏造成。這樣的案例凸顯,若對疾病認知不足,病友很可能在錯誤的方向上白白耗費心力,卻讓生活品質更加惡化。

超過六週反覆發作 小心慢性蕁麻疹找上門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急性蕁麻疹通常與食物、藥物或環境誘因有關,多數可在數日內緩解。但陳志強醫師指出,若症狀反覆持續超過六週,且找不到明確誘因,就可能是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此病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出現「自己攻擊自己」的錯亂,導致皮膚反覆腫脹、劇癢,並不等同於單純過敏。許多民眾將其誤認為「海鮮過敏」或「藥物反應」,甚至過度忌口,卻不理解真正的病因。

癢到失眠、傳染疑慮 隱形困擾難以啟齒

慢性蕁麻疹對病友的影響不只是皮膚癢而已。陳志強醫師表示,許多病患因瘙癢導致失眠,白天精神不濟,影響課業與工作;有些病灶若出現在臉上,紅腫明顯,甚至會被誤認為飲酒過度或傳染病,引發旁人異樣眼光。這種社交壓力使不少患者變得自卑、封閉,心理負擔遠比外界想像更重。他強調,這些「隱形痛苦」常被低估,病友更需要家人與社會的理解。

標準治療流程 規律控制才是關鍵

目前國際治療指南的標準治療建議,第一線以第二代抗組織胺藥物為主,對於治療效果不彰的患者,會依照病患狀況來逐步調整劑量,若劑量調升至四倍仍難控制,就需進一步考慮生物製劑,如免疫球蛋白E的抑制劑或是免疫調節劑的治療。陳志強醫師提醒,許多患者習慣「有症狀才吃藥、沒症狀就停藥」,這會讓病情反覆不定,難以真正改善。唯有規律、長期控制,較有機會讓症狀獲得緩解。不過,臨床上也觀察到,部分患者在使用第二代抗組織胺時可能會有嗜睡情形,進而影響學習或工作,這也是臨床治療上常見的挑戰。

慢性蕁麻疹帶來的挑戰,不僅在於症狀本身,也可能在治療過程。陳志強醫師指出,有患者選擇忍耐不治療,結果癢到夜不能寐,白天精神渙散,工作與學業全面受影響;也有人服用抗組織胺,雖能暫時壓制症狀,卻因嗜睡副作用而難以專注課業與工作。這些案例都顯示,無論「不治療」或「治療不足」,生活品質都會大打折扣。隨著標準治療模式逐步調整,部分患者在病情控制與副作用之間能取得平衡,生活品質也可能改善。

世界蕁麻疹日 呼籲大眾正確認識

每年10月1日是世界蕁麻疹日,藉此呼籲社會重視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問題。陳志強醫師提醒病友不要抱持「靠意志力忍耐」或「靠改變飲食體質」的迷思,應積極就醫採取標準治療,搭配規律作息與運動,才能逐步恢復正常生活。他也呼籲社會大眾給予病友更多支持,打破「只是過敏」的刻板印象,讓患者能在理解與陪伴中勇敢面對疾病,重拾安穩自在的日常。

【延伸閱讀】

出國旅遊蕁麻疹發作怎解?醫:備妥藥物安心玩一夏

全身起皮疹又紅又癢以為蕁麻疹 就醫一驗竟是甲狀腺有問題

加入【健康醫療網】Line@好友,天天關注您健康!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聰明吃水果

水果健康可以吃很多?專家教你怎麼聰明吃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你正在養大癌細胞?醫示警「3種早餐」千萬別碰

中天電視台
02

1/3台人中脂肪肝!醫曝「護肝4飲食」 它每天3杯罹癌率降40%

TVBS
03

獨撐9旬媽長照,70歲女「心累了也窮了」…妹妹遠嫁就能「免除扶養義務」?4動作不讓照顧變一人責任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4

明明爆汗運動卻沒瘦?專家揭「關鍵真相」 不少人都搞錯

常春月刊
05

腹痛別硬撐!醫警告:恐是膽囊炎 這2症狀和結石有關

常春月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